第129部分(第3/4 頁)
物資的使用可不是計劃性的。他們可是看到了金銀就往回家搬,看到了糧食就往嘴裡填的。幾天過後,除了何祖賢比較有先見之明的護住了幾個倉庫,保住了一定的存糧和一定的金銀以及部分軍事物資之外,武昌府城內的糧食和物資迅速一空。
在糧食和物資被參加起義計程車兵和百姓消耗乾淨之後,何祖賢利用手中能夠控制住的十幾個師兄弟們,對整個起義士兵的規模進行了簡單的統計。他驚愕的發現,現在還能夠有組織的團結在自己周圍的人手,比起義開始時反倒少了將近四分之一。
在武昌城裡,每天都到何祖賢所在的湖廣總兵衙門點卯的人,從一開始的兩千多人,在起義擴大化之後,迅速的擴張到了六七千人。可是,在武昌府城內可供消耗的糧食和物資耗空了之後。能夠每天到何祖賢處點卯的人,又迅速的從六七千人萎縮到了一千四百多個人。
當然了,從好的方面說,能夠在這個時候還堅持到何祖賢處點卯的人,肯定是那些一心造反,真心起義的骨幹分子了。
第三就是,整個武昌府的社會秩序,從狂歡開始轉向了狂亂。在糧食物資被消耗一空之前,所有參加起義計程車兵和百姓,都能隨意的取得各種糧食和物資。可是,在糧食和物資被大家各自的搬回自己家之後,大家之間的內部矛盾開始爆發了起來。
各種搶劫、強尖、殺人、鬥毆的事件開始層出不窮。整個武昌府,開始陷入到了一種混亂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中,何祖賢希望維持武昌府秩序的努力是非常難以實現的。不少何祖賢麾下負責執行整肅紀律命令計程車兵發現。很多搶劫、強尖、殺人、鬥毆的人,都是前不久還在和他們一起戰鬥,在一個鍋裡吃飯的弟兄們。
這樣一來,執行命令計程車兵,就沒有辦法真的對這些前“戰友”們下死手。而那些前起義士兵和百姓,發現自己的行為沒人管束之後,越發的肆無忌憚起來。他們迅速從起義者向流氓無賴轉換。
何祖賢是個有見識的人。他知道,朝廷肯定不會任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自己斬殺文武官員和藩王宗室,已經是犯了必死的罪過了。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保住自己的腦袋,就必須把部隊抓到手裡。
但是,何祖賢的有見識,也只不過是相對於普通的軍戶和百姓的。何祖賢知道自己必須做些什麼,必須給大家樹立個新的目標,才能聚攏人心。可是呢,他卻不知道怎麼才能做到這點。
武昌府的混亂狀態,不僅讓他對維持秩序這件事情疲於奔命,而且這種失序狀態,正在一點兒點兒的蠶食著他已經所剩不多的軍隊。越來越多的失去希望計程車兵,三三兩兩的不再到總兵衙門來點卯了。
何祖賢看著情況一天天糟糕下去,他心裡面已經認識到,都不需要太多的部隊,再過幾天,只要有個三四千人的地方部隊領了朝廷的命令前來清繳的話。自己的這場兵變就要土崩瓦解。何祖賢已經開始計算自己被朝廷抓住之後砍頭的日期了。
就在何祖賢越來越絕望的時候。一天早上,一個小旗官跑進何祖賢的房間報告說,“有江南商人仰慕何祖賢將軍大名,前來相助來了。”
事實上,別說是現代人不會相信這種演義裡的橋段,就是在古代社會里,稍微有些見識和常識的人,也不會相信這種演義裡的橋段。
但是呢,這種經常能夠在說書人那裡聽到的,某某大豪仰慕某某賢人,然後就帶著糧食金錢前來投奔的橋段,往往就是像何祖賢這種有點見識的文盲以及何祖賢手下的那些純文盲所相信和熱衷的橋段。
對於何祖賢來說,三國裡有賣馬的商人投奔劉皇叔的。那麼在大明朝裡,有個把兒的商人來投奔我何將軍,這不也是很合理的麼
當然了,不僅目前來說,就是以後的李自成的起義,也沒有哪個出身地主士紳階級的商人們會去投靠和輸送物資的。他們寧肯投靠滿清。這是出於他們的階級本能做出的選擇。從階級論的角度出發,地主階級投靠農民起義者,這本來就是違反社會規律的事情。
你沒看李自成麾下的那些文人謀士們,不是在大明朝進了監獄的,就是自己的爹進了監獄的麼。那些人都是在大明朝那個環境裡沒法生存了,才會投靠李自成的。
李自成那麼大的勢力,都沒有正經八百的封建地主和讀書人投靠,何祖賢不過是佔據了一個城池的亂兵頭頭,就更不可能有人會投靠他了。
所以,這些所謂的江南商人,就是復興會派遣而來的復興會武昌起義派遣小組的成員。
黃博昌是復興軍裡的一個營參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