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部分(第3/4 頁)
一方面復興黨自己的糧食生產規模龐大,產量驚人,另一方面復興黨憑藉著發達的海運,輕鬆的從安南、暹羅等東南亞國家用工業品獲取大量的廉價糧食。
所以從崇禎皇帝逃到南京開始,復興黨的糧食傾銷用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使得整個南方地區的糧價就從一石稻穀十七兩銀子的價格,一路跌落到一石稻穀一兩銀子。
到崇禎皇帝再次南逃到杭州之前,米價一直處於南方地區最高水平的南京地區,稻穀的價格已經跌到七錢銀子一石了。
所謂利益既得集團,其實可以這麼來看待。這群掌握了經濟特權和政治特權的“精英人物”們有一個最主要的特點,那就是無論外部環境怎麼風雲變幻,無論國家是穩定還是動盪,無論這些“精英人物”們是幹什麼還是怎麼幹,反正他們都是能夠源源不斷的獲取利益的。
五年前的桑棉崩潰,從宏觀的角度講確實是因為復興黨的工業品傾銷造成的。可是復興黨控制的是北方地區和湖廣地區,在江南地區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的銷售網點供他們進行工業品傾銷。
復興黨的工業品傾銷能夠成功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早在很久以前復興黨剛剛興起的時候,整個江南地區就已經產生了一個新生的階層,這個階層就是買辦階層。
復興黨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影響是透過買辦階層實現的。
沒有這些出身於江南地區的大地主大官僚階級的買辦們,復興黨是沒有辦法不透過武力手段就實現對江南地區的工業品傾銷的。所以五年前的桑棉大崩潰雖然讓大批的中小地主全面破產,但是那些作為買辦而存在的大地主大官僚卻乘機兼併了更多的土地,進一步的壯大了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崇禎皇帝從北京逃到了南京之後,對南京地區計程車大夫們毫無辦法,處境比他在北京的時候還要糟糕,幾乎處於被架空狀態的真正原因。
而當五年之後,復興黨透過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的新買辦對江南地區進行第二次經濟打擊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坐擁幾十萬畝良田的超級地主老買辦們,就像他們曾經擊敗的那些對手一樣,也都陷入到全面破產的可悲境地中了。
兩次經濟打擊,讓南明地區的買辦實現了更新換代的同時,也讓內訌不止的南明政權越發的混亂起來。
除了實現了對南方地區經濟的全面滲透以外,兩次經濟打擊也造成了整個南方地區幾千萬規模的手工業者和農民破產。
藉著這股東風,在1632年到1634年之間,復興黨的在南方地區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充套件。
透過對湖南地區和廣西地區的佔領,復興黨實現了對整個南中國的東西隔絕。
而正是因為那幾千萬破產的手工業者和農民,復興黨才能夠在南海地區開闢大量的熱帶農場,開始大規模的生產橡膠和棕櫚油的。
實際上,在復興黨大規模的經濟手段和小規模的軍事手段的推動下,到1636年前後,南方中國已經被劃分成為四個勢力範圍了。
最東部的浙江地區、江西地區、福建地區和廣東地區,還屬於仍舊進行著紛亂的內鬥和黨爭的崇禎政府的勢力範圍。
不過在這個日趨沒落的南明小‘朝廷裡面,除了樹大根深的東林黨集團以外,還有著作為買辦階層而存在的贛黨集團,以鄭氏海盜集團為依靠的閩黨集團和以廣東地區的地主和商人為主體的粵黨集團盤踞其中。
從某種程度上說,崇禎皇帝雖然非常明智的從南京那個大泥潭裡一路逃到了杭州,把事情做得十分的果決,但是他也沒有完全逃脫淪為江南士大夫集團的傀儡的下場。雖然目前的崇禎皇帝在孫承宗和袁崇煥的勉力支援下還能夠進行一些有限的掙扎,但是徹底的變成一個泥胎木偶,正在變成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可能。
湖南地區和廣西地區作為復興黨的勢力範圍,目前大體上處於穩定狀態。
除了近千萬的南方地區的破產手工業者和農民被分流到北方地區以外,還有近千萬人口的南方破產手工業者和農民正在和湖南地區、廣西地區的人民群眾一起接受人手已經變得相對充足的復興黨的工業化培訓和教育。
一條連通南北的鐵路,正在湖南和廣西地區興建。
除了針對湖南和廣西地區的一些山區還有一些“輕微”的軍事行動以外,整個湖南地區和廣西地區,目前都處於一個相對平穩的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大量的農場和工廠正在被興建起來。而相對過剩的人口也被複興黨分流到了南海地區的復興黨國營熱帶農場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