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設,任何資源都會顯得缺少和匱乏。哪怕目前大明朝的北方地區正在發生著嚴重的天災**,為復興黨的工業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流民人口。可是相對而言,工業建設本身對於人力資源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沒有接受過工業化訓練的一般流民,也承擔不了工業建設的工作。
就以復興黨西北第一軍團來說吧。鄖陽方面調給第一軍團的兩千個未經訓練的生產建設兵,根本就沒辦法有效的承擔起,第一軍團現在最緊要的公路建設任務。而第一軍團所在的三省邊界地區,因為山脈縱橫的惡劣自然環境,野獸的數量比人的數量還要多一些。所以第一軍團方面也沒有什麼當地人口可供吸納的。
還是在新組建的北方公路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送來的一萬名工作熟練的公路生產建設兵到位之後,整個西鄖西平到鄖陽公路的建設才快速的開始展開。不過,小小的西平鎮根本就承擔不了一萬四千多人的後勤供給,而鄖陽地區本身又要承擔十萬人以上的後勤供給,所以無論是第一軍團的戰士還是這一萬多人的公路生產建設兵的日子過的都非常艱苦。
為了保證物資供給,西北第一軍團和一萬多公路生產建設兵,每天的伙食都圍繞著壓縮軍糧和各種罐頭打轉兒。那些新組建的流民出身的生產建設兵還無所謂,第一軍團的戰士和那一萬多公路生產建設兵都是在復興黨的治下過慣了好日子的人,成天吃著壓縮軍糧和罐頭,露天住宿在沒有方便生活設施的野地裡,可是把他們給辛苦的夠嗆。
復興軍西北第一軍團總指揮復興軍西北第一軍團政委馮新民很快就發現了部隊方面的情緒問題。這個經驗豐富的政工幹部,一方面指示後勤部門加快駐軍後勤生產建設工作的速度,加快開墾菜地和養殖等方面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要求政工部門加強部隊文化生活建設的工作,給戰士們安排了大量聽戲,看話劇看電影的業餘生活。
但是,馮新民穩定戰士情緒的法寶,還是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兩千多目前在施工建設中情緒最高昂,態度最積極的流民出身的新生產建設兵,成了整個第一軍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物件。
馮新民並沒有弄一些什麼非常新鮮的政治教育手段,他只是組織了幾次全體官兵參加的新生產建設兵的憶苦思甜活動。
毛老人家說過,“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這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公路建設累不累?確實很累。可是和給地主老財扛活比較起來又沒有什麼。
在野外生活和休息苦不苦?確實很苦。可是和吃上頓沒下頓的生命安全完全沒有保障的佃農生活相比,根本也不算苦。
成天吃些壓縮軍糧和疑似肉復興黨大量生產的馬口鐵午餐肉軍用罐頭的伙食差不差?確實挺差。可是和根本就沒飯吃,不得不易子而食或者乾等著餓死的流民生活相比較,這就是天堂般的日子。
其實,無論是那兩千人的西北第一軍團的官兵,還是那一萬多的公路生產建設兵。他們的好日子也沒過上幾年。在三五年前,他們要不就是流民中的一員,要不就是和流民也差不了多少的底層百姓。
經過新生產建設兵的這麼一提醒,他們立即就振奮起來了。
。。。
第328章 農民起義的進步與落後3
從內心深處講,王書輝對於明末農民起義,或者說,他對於封建農業時代的一切農民起義都是呈負面看法的。【閱】
對於他來說,造反和革命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東西。雖然兩者都是在進行破壞,可是造反就是單純的進行破壞和重複舊世界,而革命則是在破壞後建設新世界。
王書輝認為,造反是在謀私利。幾乎封建農業時代所有的農民起義的成果,最終都被重新復辟的封建統治階級給篡奪了。
而革命則完全不同。革命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是為了公眾的利益。革命過後,統治階級的角色就會出現轉換。雖然非科學革命思想指導的革命並不一定會把革命成果分享給人民群眾。但是現實是,真正的革命之後,統治階級的規模會在客觀上被擴大。
在王書輝的認識中,農民起義其實是封建社會週期性經濟危機的一種客觀表現。而且它就像資本主義週期性經濟危機一樣,本質上是階級矛盾積累和爆發的直接結果。
用科學社會學理論來審視農民起義的話,它只能算是一種必然會出現的客觀現象,而不能說它是具有革命性的事件。
按照王書輝的理解,任何事件和事物,只要它沒有實現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係的進步,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