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部分(第2/4 頁)
被複興黨的老爺給抓起來了。那遊街示眾的場面可真是不得了。”
再次壓低了聲音,藍桐樹對藍大槐說道:
“你還記得那個在西王山上立寨子的藍竄天不。當年藍大王不還來過咱們村子,據說是三老太爺的親戚,三老太爺還在村裡給他們擺過酒呢嗎”
“我怎麼不記得那個老王八仗著自己和藍大王沾親,不還藉著藍大王的名義訛了咱們村每家一斗糧食嗎。那老王八死的真是好”
“就是他了。這回復興黨的老爺可給咱們報了仇了。我在縣裡可是親眼得見,藍大王也被複興黨的老爺們給抓住了,在縣裡的北城門那兒給吊在杆子上了。”
“那這就怪了,復興黨打縣衙殺官老爺,他們應該和藍大王這等人是一路的啊。可是怎麼他們還要殺藍大王他們呢。這抓土匪,不是官老爺的差事嗎?”
聽了侄子問出這話,藍桐樹帶著一種瞭然的笑容對他說道:
“要說你還是年輕。你知不知道,這大明朝開國的朱皇帝,當年還是和尚的出身呢。他不還是走了造反好漢的路數,之後打了天下才有了大明朝。這大明朝有了之後還不照樣殺土匪殺造反的好漢嗎?要我說啊,這復興黨也是這個路數。當好漢打天下,坐天下殺好漢。現在復興黨的老爺們可是坐了這京山縣的天下了。”
毛老人家說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孫大聖。造反這種事情,其實從來都是過不下去的百姓乾的。所以中國的百姓不僅不會畏懼造反,反而對造反這事情都熟悉無比。說句實在話,要不是日子勉強還能維持,沒到馬上就會餓死的境地。造反這樣的念頭,十個人裡有九個都在腦袋裡轉悠過。
更何況這京山縣自古就是個造反頻發,好漢遍地的地方。要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農民起義綠林起義,可就是在離京山縣幾十裡地的綠林山發生的。
“照二叔這話說,復興黨的這些老爺們不就都是反賊了嗎?這可不好,咱們家的孩子,我和我家的婆娘,可都是和復興黨簽了長契的。二叔你也當了復興黨的差,這不成了從賊作亂了嗎?朝廷追究起來怎麼辦啊?”
聽到侄子說自己從賊作亂,在外面見過世面的藍桐樹氣得半死。他有點惱火的對藍大槐說道:
“說你傻,你還就開始流鼻涕。人家復興黨說自己要造反了嗎?再說了,這藍家灣這幾百戶人家,家家都把孩子送到了復興黨那裡,家家都和復興黨簽了長契。你聽說過哪個造反的會僱工,還給工錢給月餉的不成?”
聽了這話,藍大槐也覺得這種想法不著調。自古這造反的事情,只聽過大王們搶老百姓的錢糧的,從來沒聽過哪個大王會給老百姓發錢糧的。不過話說回來了,就是復興黨真的造反,跟著這樣的大王造反也未嘗不可啊。
看到藍大槐不說話了,藍桐樹繼續對藍大槐說道:
“我說這些,也只是說復興黨的老爺們不一般。至少按照復興黨老爺們的勢力,人家沒必要對咱們這些老百姓這麼客氣。就是人家真要造反,這打天下的事情也用不到咱們。你當人家的鳥銃兵是吃素的不成”
。。。
第362章 建設新湖北5
像藍大槐這樣的,不過是個普通的老百姓,過的是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說不得某一天就會被災荒或者地主老財的高利貸之類的給弄沒命的人會關注國家大事的情況,還是非常少見的。
在封建農業社會里,或者說在通訊科技和大眾傳媒沒有發展到如今這個水平的一切時代裡。陶淵明寫的那篇《桃花源記》裡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情況才是老百姓對於外部世界的正常認知。
當然了,像藍大槐這樣,也主要是因為他有個藍桐樹這樣能夠在縣城裡做小生意的叔叔的原因。如果沒有這樣一個人肯和他談談皇帝姓朱這類的事情的話,像藍大槐這樣的人,甚至都沒辦法知道如今的皇帝是誰家。
不過這也和藍大槐自己的經歷有關係,他畢竟是到過永興鎮這樣的市鎮工作過的。
其實不說在封建農業社會里,就是在今天,在湘西不也有那種不知道國家主席是誰,然後詢問怎麼稱呼人家的事情發生嗎?
可見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在絕對意義上決定了人類對於事物認知的能力。
因為生存問題,因為認識水平的問題導致的差異,一方面對復興黨開展工作是有好處的。老百姓不在乎誰當家,老百姓不關心誰做主。在飯都吃不飽的情況下,管理國家的人是張老爺王老爺還是趙老爺,他們都不在乎。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