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會發光,不能用天文望遠鏡看到,是黑漆漆的天體。
黑洞怎樣形成
科學家們說,黑洞很可能是由恆星演化而來的。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氫),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
質量比較大的恆星則有可能形成中子星。而根據科學家的計算,中子星的總質量不能大於三倍太陽的質量。如果超過了這個值,那麼將再沒有什麼力能與自身重力相抗衡了,從而引發另一次大坍縮。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趨於零、密度趨向無限大的“點”。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徑),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絡——“黑洞”就誕生了。
………【49、劃過夜空的流星】………
晴朗無月的夜晚,當你仰視夜空時,經常會看見一道明亮的閃光劃破夜空,飛流而逝。它給寂寞的星空帶來一絲生氣,這就是流星現象。中國民間常把它稱為“賊星”。
什麼是流星
流星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塊(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若它們在大氣中未燃燒盡,落到地面後就稱為“隕星”或“隕石”。流星體原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地球大氣圈。
火流星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像條閃閃發光的巨大火龍,發著“沙沙”的響聲,有時還有爆炸聲。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火流星的出現是因為它的流星體質量較大(質量大於幾百克),*地球大氣後來不及在高空燃盡而繼續闖入稠密的低層大氣,以極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氣劇烈摩擦,產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後,在它穿過的路徑上,會留下雲霧狀的長帶,稱為“流星餘跡”;有些餘跡消失得很快,有的則可存在幾秒鐘到幾分鐘,甚至長達幾十分鐘。
流星雨
在各種流星現象中,最美麗、最壯觀的要屬流星雨現象。當它出現時,千萬顆流星像一條條閃光的絲帶,從天空中某一點(輻射點)輻射出來。流星雨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等。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著名的流星雨:天琴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仙女座流星雨……中國在公元前687年就記錄到天琴座流星雨,“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流星雨的記載。
流星雨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它們往往在每年大致相同的日子裡重複出現,因此它們又被稱為“週期流星”。
………【50、天外神秘客——隕石】………
太陽系裡一些高速執行的較大流星體或小行星,受大行星的攝動,脫離原軌道而闖入地球大氣與地球大氣摩擦、爆炸,燃燒未盡的殘留部分墜落到地球表面上叫做隕石。
隕石和隕石雨
由於隕石在地球大氣中執行極快,速度高達200km/s,和大氣的摩擦,產生出約一兩千度甚至上萬度的溫度,使流星體表面熔化和汽化,併發出強光。由於流星體高速飛行過程中,後方處於真空狀態,前方氣體向後壓縮,會產生較大的嘯聲,於是人們聽到震耳的轟隆巨響。有的大隕石在下落過程中發生爆裂,分裂成許多小塊,一齊飛流直下,宛如暴雨、冰雹一般,人們稱之為隕石雨。
隕石坑
隕石著陸衝擊地面形成的坑穴叫隕石坑。美國的亞利桑那洲溫斯洛的大隕石坑,直徑達1240m,深達170m,是世界上最著名隕石坑。地質學家認為它是25000年以前一顆直徑約50m,重2×105t的流星體撞擊形成的。近代由於航空、航天、遙感等高精技術的發展,已發現全球有*個大的隕石坑。
隕石的科學價值
隕石包含著大量豐富的太陽系天體形成演化的資訊,對它們的實驗分析將有助於探求太陽系演化的奧秘。隕石是由地球上已知的化學元素組成的,在一些隕石中找到了水和多種有機物。這成為“地球上的生命是隕石將生命的種子傳播到地球的”這是生命起源假說的一個依據。透過對隕石中各種元素的同位素含量測定,可以推算出隕石的年齡,從而推算太陽系開始形成的時期。隕石可能是小行星、行星、大的衛星或彗星分裂後產生的碎塊,它能攜帶來這些天體的原始資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