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刨食的父母在家裡的債務未還清的情況下,也就捨不得買這麼個在農村相對奢侈的物品,所以我們家也跟千千萬萬戶農村家庭一樣都是燒一次,用它一天,所以想要泡我的這些茶就需要自己去燒,當然這對於我而言實在是簡單至極的事情,我麻利的起火,往大鍋裡面倒入水,燒火,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水就開了,我也拿出水壺裝上,接著又把消耗的開水補充好,然後就來到吃飯的桌上,開始準備泡茶。
在泡茶之前需用開水燙壺,這樣一來,一則可去除壺內異味;再則熱壺有助揮發茶香。一般泡茶所用茶壺壺口皆較小,需先將茶葉裝入茶荷內,如果有客人的話,此時可將茶荷遞給客人,鑑賞茶葉外觀,再用茶匙將茶荷內的茶葉撥入壺中,茶量以壺之三分之一為度。接下來就是把燙壺之熱水倒入茶盅內,再行溫杯。因為沖泡茶葉高提水壺,水自高點下注,使茶葉在壺內翻滾,散開,以更充分泡出茶味,所以我把水壺高高舉起,開始倒水,泡好之茶湯後我把它倒入茶盅,此時茶壺壺嘴與茶盅之距離,以低為佳,以免茶湯內之香氣無效散發,一般第一泡茶湯與第二泡茶湯在茶盅內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湯與第四泡茶湯混合,以此類推。因為只有我一個人,所以我把茶盅內之茶湯再行分入杯內,杯內之茶湯以七分滿為度,倒了三杯,接下來就是品茶了。
懷著刊刻不安的心情,我開始了品茶,怎樣品茶,在我的記憶裡面品茶可用備、洗、沏、端、飲、斟、清七個字來概括,備: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對茶葉、開水、茶具和品茶環境四方面的準備工作。洗(溫):指對茶具的洗滌、熱燙過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溫杯的作用。沏(泡):沏茶時手勢動作要輕柔持重,倒開水時要把茶壺上下拉三次,高衝低調,即“鳳凰三點頭”。目的是為了使茶葉在杯中能均勻地吸水,有處於茶葉在杯中顯色、透香和吐味。此時還要仔細辨別沏茶的水聲,仔細觀察茶葉從浮到沉的形態變化。品:就是茶不能舉杯一飲而盡,吃口要小,可從杯口**一小口,茶水透過舌頭,擴充套件到舌苔,直接刺激味蕾,此時可以微微、細細、啜啜品之。斟(加):就是說在斟茶時,不要等喝到快露杯底再加開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國有“淺茶滿酒”的習慣這是日常生活中必須注意禮節,倒的茶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為宜。清:等喝完了茶,還要清洗茶具,然後收藏起來以備下次之用。想到這些,我小心的端起茶杯,放眼一看,只見這茶湯青翠圓潤,有一股逼人的涼意撲面而來,同時一股清香淡淡的但是卻綿綿不斷的傳來,我忍不住的喝了小口,燙燙的茶水我卻感覺到一股涼氣從身體的四處升騰起來,舒服極了,感覺到最後成功,我的心中快意非常,就在這時,我突然聽到芸芸的大喊:“嘯哥,有馬蜂窩,有馬蜂窩”緊接著我就看到這丫頭進門;看到我;芸芸跑到我的面前說道:“嘯哥,我大哥發現了個馬蜂窩,我看到很多的馬蜂在那邊飛啊飛,漂亮極了,哦對了我大哥叫我回來叫你,還有帶著工具去。”我看了看天空,又看了看時鐘,發現已經有五點左右,此時馬蜂應該快要全部進巢休息了,於是我問到:“芸芸,那個馬蜂窩是在樹上還是在地裡?”芸芸笑著說,是在一棵樹上,我想了想,然後在芸芸的帶路下,帶著工具出發。
一邊走路,我一邊回憶腦海中的記憶:馬蜂馬蜂又稱為“胡蜂”、“螞蜂”或“黃蜂”,是一種分佈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屬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馬蜂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馬蜂作為一種益蟲,以蟲子為食,它一般只有在受到攻擊的時候才蟄人,目前還沒有一個好的防治馬蜂的方法,平常採取的辦法只有火燒、噴藥劑滅殺。萬一碰到馬蜂,最好馬上蹲下來,用衣服把頭包好,這樣可以臨時預防。這是一種大人不敢招惹而小孩愛玩的主,而且不小心惹得馬蜂“發火”時,可以趴下不動,千萬不要狂跑,以免馬蜂群起追擊。被馬蜂蜇後傷口會立刻紅腫,且感到火辣辣的痛。此時,應馬上塗抹一些食醋,使酸鹼中和,減弱毒性,亦可起到止痛的作用。如果當時有洋蔥,洗淨後切片在傷口上塗抹,此外還可用母乳、風油精、清涼油等去除蜂毒,但切記不可用紅藥水或碘酒搽抹,那樣不但不能治療,反而會加重腫脹!若遭遇蜂群攻擊時應立即就醫,不可掉以輕心。當然現在我們是要掏它的窩,雙方對敵,矛盾不可避免。
大約過了十分鐘,我遠遠的看到在面臨山邊不遠,有一棵三米高的樹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