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圈裡一位風光了16年的風雲人物。她不僅在電影事業上頗有影響,更以銀幕內外的各種豔聞韻事而遠近知名。
盧普·沃雷絲是位生命力旺盛、感情充沛的女人。她性格狂放,敢作敢為,淫蕩成性。為了增強性感,為了尋歡作樂方便,她常常不穿任何內衣,只在赤裸的胴體上披件衣服。在晚會上,她更是如此,因為這是表現性感的大好時機,所以她只在身上套上一件隨便什麼衣服,裡面一絲不掛。為了追求轟動效應,為了追求違禁刺激給她帶來的享受,她常常彷彿很隨意地將衣服撩到頭頂上,裸露出她光溜溜的臀部。她從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她。
她的個人生活也同樣引人注目。她縱慾無度,尤其嗜好肉體的歡樂,她的豔事總是充滿激情而又瘋狂,最後往往是以大吵大鬧而結束。
馬里奧·蘭扎是被譽為金嗓子的美國歌唱家。他因演唱《偉大的卡魯索》、《因為你屬於我》、《新奧爾良的祝酒歌》而一舉走紅,成為紅遍歌壇的新秀,陸續灌製了大量的唱片,其中《愛我所愛》、《今年的良宵》等最為著名,銷路也極好,平均每張銷售量達100萬張以上。事業上的巨大成功給他帶來了名譽、地位和財富,一切如意,應有盡有。
成功使他成為眾星捧月式的人物,使他身價百倍,他身上的惡習也漸漸膨脹起來。他變得極端自我中心,喜怒無常,經常無端尋事,耍性子,發脾氣,演出不負責任,隨意亂來。演出效果好,他就興奮地控制不住自己,到處尋求發洩,海吃海喝,暴飲暴食,酗酒,吸毒,玩女人,找刺激,嘗試各種變態反常的娛樂。蘭紮在好萊塢走紅時間一共不到十年,他把大部分時間用在對食物、酒精、毒品和女人的享樂上,從不節制,也不知道什麼是節制。反覆無常地沉溺於感官的享樂,這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本人最終也毀在這方面。
在作家、藝術家中間,由於使用的藝術手段不一樣,不同型別的藝術家之間在生活方式上似乎也有差別。比起作家、藝術家來,表演藝術家在行為上往往更放縱,也更官能化,因為他們的藝術表現手段比用文字、造型來表達情感的作家、藝術家更直接地訴諸於感官,接受的感官刺激也更多,更容易頻繁地激惹起感官上的興奮感,更容易放縱自我,沉溺於感官的刺激和享樂。
爵士樂歌手和搖滾樂歌星的生活往往都是極端放縱的生活,他們的藝術表演對於他們自身就是一種強刺激,而當他們不在舞臺上表演時,他們便要在生活中找尋有著同樣刺激強度的感覺,他們不喜歡錶演高潮體驗過後出現的平淡,所以他們總是要找有強度的刺激來維持那種感覺。無論這種刺激是否道德,對於身體是否有損害。他們的生活往往極端反常,他們的生命始終處在一種高強度的刺激狀態,生命之弓被拉到極限,甚至被拉斷,因而他們往往壽命短暫而且遭遇悲慘。
。 想看書來
四 道德之下,慾望之上(9)
新奧爾良爵士樂大師之一巴第·鮑頓演奏技藝高超,有“小喇叭之王”的美稱,但他一直生活放蕩,長期與女人一起尋歡作樂,酗酒無度,後來精神失常。有次列隊演奏時他完全失控,胡言亂語,用小號突然猛砸樂隊同伴和觀眾,被送進精神病院。
鄉間布魯斯歌星羅伯特·約翰遜,作品雖只有三十多首歌,但人們始終都認為他的作品是三角洲布魯斯風格的佳品,他的歌曲情感濃郁、強悍、粗獷,有極大的震撼力。這些作品很有些自傳意味,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他本人一生所經歷的曲折而艱難的生活。他有過很多女人,卻從未與其中任何一位有過持久的感情,他為女人苦惱過,又離不開女人,他傷害女人,女人也傷害他,最終他被一位女人所殺,死時年僅28歲。他的生命是如此短暫,但熟悉他的布魯斯歌星桑·豪斯卻說,約翰遜能活這麼久已經是奇蹟了,令他感到驚訝,因為“在任何舞會上,只要約翰遜看上一個女孩,就走上前去想把她帶走,不管她的丈夫、男朋友或其他任何人是否在場”。他從來不考慮這樣是否合乎道德情理,是否危險,他永遠一意孤行,他的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布魯斯盲人歌星萊蒙·傑佛遜,城市布魯斯演奏家萊羅伊·卡爾、斯克萊皮·布萊克威爾,爵士樂紅歌星比麗·荷莉黛等都喜歡強烈的刺激,如酗酒、性狂歡、吸毒、冒險經歷,最後處境都很悲慘。
爵士樂歌星最愛表現的主題就是愛情,但他們較少表現愛的精神性,而特別注重表現它的情緒性和慾望的自然性,如漢克·巴勒德和米德耐特爾創作的《與我配合,安妮》:
與我配合,安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