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近的農村已經開始在使用了,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劉睿想了想,說道:“你到時候好好去考察一下,幾萬塊錢,要是運作得好,一季就回本了!”
電動脫粒機雖說效率不錯,但是也有著很多的缺點,一直都被村民們所詬病。
首先,這種脫粒機太過於依賴電力,而農村的電力供應又不穩定,經常會耽誤時間。再則,脫粒機並不安全,每年幾乎都會有人在脫粒的時候受傷,脫粒機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血淚史。還有采用電力脫粒,需要更多的人手,需要固定的場地,……,等等等等。
聽著劉睿的分析,王少軍越聽越是心動,都恨不能馬上動身去買了。
“你小子的嘴巴是越來越能說了,要是你去做推銷員,業務肯定不差!”拍了拍劉睿,王少軍有些驚歎。
“這些都是明擺的事實,要不是我家裡事情多,我還真的去買一臺回來,一年下來不少賺的!”看過很多報道的劉睿確信那種柴油脫粒機是可以取代電動脫粒機的劃時代產品,顯得很有信心。
“來年開春的時候,咱們找時間去省城看看,再叫上吳明凱,他不是農機專家嗎?到時候還得讓他給咱們把把關!”王少軍笑了笑,指了指眼前那堆稻穀說道:“不管那種脫粒機有多好,現在咱們還得辛苦一下才行!”
今天是劉家收割稻穀的日子,不僅僅幾個舅舅都來幫忙,王少軍家裡幾個也來了,甚至王華國也是老將出馬,變成了車伕,用手扶拖拉機把劉家的稻穀往曬穀場運。
有了這麼多人的幫忙,劉睿索性一天之內把家裡六畝地都收割完畢,省得還得麻煩。
彷彿是一夜之間,梁村周邊原野上的稻穀就熟了,原本還有點青色的稻草轉眼就變成了金黃色。放眼望去,整個梁村似乎被一張巨大的金色地毯包圍住,如同是活在一個聚寶盆之中。
也不用招呼,也沒有人通知,幾乎是不約而同的,村民們紛紛把鐮刀磨得雪亮,奔赴田野。不過,這個時候,村子裡太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了,村子裡都只剩下了老弱病殘,幹起活來可不是那麼利索。
正所謂有了需求,也就有了市場。
或許是因為地勢以及溫度的關係,梁村這邊晚稻收穫的季節比江北地區要晚上一個星期左右,這樣梁村的情況就給不少江北的農民創造了不少的就業機會。把家裡的稻穀收割完之後,不少江北的農民跨上鐮刀,成群結隊地來到梁村,幫梁村的村民收稻穀。
一天三十塊錢,這些前來幫忙的農民被人們親切地稱呼為‘蘇維埃’,他們的到來大大緩解了梁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使得秋收能夠順利進行。
‘蘇維埃’這個詞來歷有幾個,一種是解放前那些貧苦大眾參加革命之後,成立了蘇維埃政權,因此就被人成為‘蘇維埃’。最近幾年,一些農民開始利用農閒的時候進城務工,他們聚集在青山蘇維埃政府的舊址廣場前,等待僱主前來挑人。
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些在農村務工的勞動力親切地稱呼為‘蘇維埃’,有歷史的沉澱,也頗為生動形象的。
有了這批生力軍的加入,梁村的秋收工作自然是進行得如火如荼,很快原野上就只剩下光禿禿的稻茬了。
和夏天搶收搶種的忙碌相比,秋收就顯得悠閒了許多,沒有那麼多的緊張情緒。就是曬稻穀的時候,也可以很輕鬆,不必擔心傾盆大雨隨時從天而降。
稻穀脫粒乾淨收回家裡的院壩之後,劉睿每天的工作又多了翻曬稻穀,基本上每天都在院壩上翻弄,希望它們能夠儘快乾燥。和夏天猛烈的太陽相比,秋天的太陽就顯得溫柔了許多,哪怕是曬了兩三天,那些稻穀還是水分很多,達不到儲存的標準。
晚稻要從十一月份一直吃到來年的七月份,在這大半年的時間裡,若是稻穀翻曬得不夠乾燥,就很容易發黴、生蟲,導致損失。
因此,在翻曬稻穀的時候,一定得勤快,把稻穀都翻得均勻一些,讓每一粒稻穀都能充分地感受到陽光的溫度。不過,這些活計對劉睿來說,算不上什麼技術含量太高的活計。
從小生活在農村,劉睿幹起農活來不說很厲害,起碼也是有模有樣,在加上最近一段時間他的身體素質增強很明顯,體力大增,幹起活來就如同是小牛犢子一樣。一百多斤的一袋稻穀,劉睿扛在肩上跑得飛快,往穀倉上扔的時候就像是扔玩具一樣輕鬆。
有時候張桂芝都還是有點擔心劉睿幹得太猛,受傷,勸他悠著點,不過劉睿倒也是感覺挺好,沒有太在意。以前他都是站在旁邊看父親忙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