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要麼就是以出國留學的名義,這個倒是不在乎歲數,不過對家庭背景的要求可就高多了。在這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要想出國可是一件很繁瑣的事,更勿論是留學了。
仔細的琢磨了一陣,章晉陽還是決定繼續之前的做法。不過等到開學之後,要逐步加快自己的計劃,學習的越多,自己就越容易做事。
至少經過學習之後,自己說話成熟一些就不會引得父母大驚小怪了,在這個世界上值得自己重視的也就是家人及其生活了,還能有什麼呢。
爸爸當了副廠長之後也是一天忙過一天,雖然工廠生產已經漸漸步入正軌,但是突然增加的規模還是帶來一些不協調的地方,單單是增加了三倍的工人數量其實就是上峰拍腦袋想當然而已。
工業實力的增加哪是那麼簡單的數學題,想要三倍的產量,就增加三倍的投入,這一看就是外行人的想法。
超過一千個家庭聚集在一起,僅僅是吃喝拉撒睡就讓當地的民政部門頭大不已,地皮好說,北疆現在的人口還沒有到飽和的程度,劃出一塊七八公頃的土地用作工廠建設和工廠職工的駐紮地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是配套設施,水電是必需的。電力方面也是有辦法的,建立的鋼廠本來就是電爐鍊鋼,所以選址就選在省級火力發電廠附近,兩者相隔不到一里地,實際上中間也只是有一條寬一點的大路罷了,其餘的地方已經定下要做子弟學校的用地。
生活用水現在還是無法解決,好在搬家過來時各家院子裡都給預備了一眼深水井,雖然用度緊張一些,節約謹慎一點還是沒有問題的。等到再過一段時間,廠內的工業用水平穩了之後,配套的水廠就能騰出手來安裝居民自來水了。
糧食問題也是搞得地方上一陣雞飛狗跳,幾千人的日常飯食用度可是不小,尤其是蔬菜肉蛋類的副食,現在可不是世紀後那種物資極大豐富的時代,經濟條件的制約使得農民們還沒有心思搞太多的第二產業,加上還是計劃經濟當道時期,自然沒有多餘的副食提供。
偏偏鍊鋼又是以壯勞力為主,勞動強度也是不小,隨著生產任務的一步步開展,對肉蛋魚甚至是食鹽的需求與日俱增,給會江縣政府帶來的後勤壓力自然也是一日大過一日。
生產物資的轉運現在已然解決了,解決的方法簡單粗暴,總公司直接和鐵老大協調,在往電廠的運煤鐵路道旁,又加了一段短鐵路接到鋼廠廠區內位於北方的堆料場,這下對外採購的諸如廢鐵料、石英、耐火磚之類的大宗原料就能從產地直入廠區卸貨了。而在南門外則修了一條寬十二米的深基水泥路,專門用來走過載卡車。
而擺在廠區領導面前的最緊迫的難題就是職工的下一代教育問題,好在之前有過決議了,就把南門外道路對面的那塊空地用來建一所子弟校,涵蓋幼兒園、小學和初中。師資力量也是讓會江縣政府一陣撓頭,好在會江縣也有一所專科院校正是師範,雖然不是名校,卻也是立校百年,畢業生雖然不夠分配,但還是能擠一擠的。
第三十三章
爸爸現在負責生產排程,新引進的電爐無論是技術還是產量,還都是國內第一家,一切都是從頭開始。
要重新設計生產流程,重新制定安全生產手冊,要重新分析原料標準等等等等。這些東西所依靠的,只是電爐的生產廠家安裝完畢後留下的一份技術說明書罷了那東西還是德文的,天可憐見,滿會江縣都不會找得到一個會德文的,現在用的德文字典還是從省圖書館借到的。
現在爐前實驗室忙的要命,媽媽的幾個閨蜜都沒有時間可以顧得上家裡,說起來夢話來都是各種化學式。時間緊任務重,雖然已經正式的生產出了幾爐鋼錠了,但是那並不能達到設計要求,雖然也是上乘的質量,但是隻能做民用,要知道這個鍊鋼廠建立的時候可是還掛著“特殊”兩個字呢。
這座鋼廠建立的目的就是要為國家提供優秀的指定效能的特種鋼材,因此在職能序列裡還有著一個爐前實驗室的部門,這個部門就是專門用來研究生產工藝的,負責把總公司提供的金屬材料配方轉化成實際的工業產品,這是這個時代的常規做法。而在日後,這種效率低下的工作方式早就被一種叫做“工業設計”的專業給取代了。
但是現在還是要按照老規矩來,所以最近爸爸一直在為爐前排程生產資料,還要注意生產安全的規章總結,所以也是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的沒什麼時間。
廠裡的事情和章晉陽關係不大,不過他打算多研究一下合金的問題,畢竟有了那個一身土豪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