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同學們,不要丟了同學,有事情多跟我和朝軍聯絡,我電話號是軍的電話是家都記一下,以備聯絡。”
這時候,一輛綠色皮卡車開來,停到傳媒大學的北門口。開車師傅從車上下來說:“哪位是劉迎春。”劉迎春趕緊走上前說:“我就是劉迎春。”開車師傅說:“這是你們學院定的1300份大河報,請你們查收。”劉迎春說:機和皮卡車司機來到後鬥旁,皮卡車司機說:“這裡一共是13包報紙,每包10迎春點了包數後說:“恩,正好。”從身上掏出錢遞給司機說:“650元,你點點。”司機接過錢說:“老朋友了,不用點了。”劉迎春說:“來幾位男同學同學,上車先把報紙卸下來來。”我和沈哲倆人上了皮卡車,把報紙從車上遞給地下這站著同學,不大一會就把13包報紙從車上卸了下來。皮卡車司機跟劉迎春和劉朝軍告辭離去,他倆開始給同學們份報紙。
離亂青春之青春的思量29
&路公交車,濱河市東區新聞傳媒學院開往七二紀念廣場的市內公交線路。每逢週六、週日上午大多數是各高校學生或是教師到市裡遊玩或是採購,當然今天也有好學其他學校的志願者去市裡開展各種活動的。361路公交車每隔十分鐘就從學校北側的停車場發出一趟,所以今日進城賣報紙的同學分乘兩批公交車,就都離開了公交車站。
沈哲、邸騰飛、劉月曉、田曉蕊、任紅玉、吳林芷、成青和我這八人上的是第二輛公交車,這輛車能容納68人。屬於節能環保型的混合動力車,車上安裝有冷暖自動調節保持恆定溫度的裝置,讓乘客感覺分外舒爽。車載自動語音系統提示乘客做好扶好,公交車開出新聞傳媒車站。因為是第一站所以大家都有座位,同學們聚集在公交車後部的幾排座位上,大二年級的葛紅霞、劉亦菲、劉迎春、劉朝軍等人也坐的是第二趟車。車上劉朝軍說:“這趟車是開往市裡去的公交,一會進入市區後,人多人雜,大家要保護好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我和沈哲、邸騰飛坐在公交車最後面一排的大座位上,我們前面是劉月曉、田曉蕊、北側單個座位上坐的是成青,任紅玉則和吳林芷坐在了南側後數第三排上,任紅玉坐裡邊,能從玻璃窗戶向外看濱河市的街景。任紅玉後面是田曉蕊,田曉蕊的後邊就是我,我們的位置非常適合想外看風景。
公交車走了三兩站,過了兩三座大橋後,來到一個叫祭城的地方。我看到路旁的信用社上面寫著:祭城鎮信用社,我就讀了出來。劉朝軍說:“小師弟,你別老外了。這個字在這裡讀zha;這是古音。”我說:“真是一處不到一處迷呀。”過了祭城,路過一片栽植著一大片松樹和柏樹的林地,在林地的西北角一塊平地上的水泥高臺子上矗立著一個大方鼎,鼎的名字叫東華文明鼎。有了剛才的失誤,遂不再多言,只是默默欣賞著車窗外的這個大銅鼎。大銅鼎絲毫不比歷史上的司母戊鼎大方鼎小,看文字和樣式,大概也是仿司母戊鼎鑄造的。
據史書記載,鼎是古代三足兩耳的鍋,用來燒飯用的。到夏、商、周鼎發展成了重要的禮器,據《周禮》記載天子食九鼎八簋,成為身份的象徵。後來鼎從身份象徵又演繹出來政權的概念,所謂問鼎中原,就是是爭奪國家政權的戰爭。看到這樣一尊青銅大鼎,立即就跟中原厚重的文化聯絡到了一起來了。在中原這片土地上,曾經有數個朝代定都中原。特別是夏、商、東周三代均在這片土地上建過都城。隨口說出一句話:“不到中原來,就不知道東華文明有多厚重。”
田曉蕊說:“再續說的很對,到了濱河市後,我們確實感覺到了東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感覺到了東華文明的厚重。上大學來濱河市這四年期間,我們有時間要到中原各地走走看看,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中原文化和中原文明。”
沈哲說:“看東華文明最好的去處一個是日落之城的東周古城遺址,另一個就是融冰之城的宋城文化為代表的清明上河園,再有就應該數得上陽安的東華甲骨文紀念館,其他的我感覺還有一處就是濱河市西南方向的嵩山少林寺。”陳陣插言說:“少林寺是佛教文化,少林功夫了得。”
語言是用於交流的,透過語言大家溝通了資訊,交流的思想。車廂後部的這些學生聊起來中原文化,因為大家都還年輕,所以整個後部車廂機會就成了關於中原文明的研討會。任紅玉的發言讓我對她有了新的認識,任紅玉說:“我認為,大家剛才談到的基本上都是有形的東西,其實我想有一種文化和文明並不是需要物質為載體的,它是什麼呢。它就是一種在人們之間口耳相傳的一些民族精神、氣質、道德以及內心信仰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