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部分(第3/4 頁)
。
“你們去買書吧,我在這裡看看。你們挑好書以後來找我,找不到就打我電話。”王不負說道。書店裡就不怕有壞人了,讓她們自己去挑。
兩個女孩兒過去挑書了。王不負拿起一本《我的抗日》,靠著牆坐著,翻著書頁。在王不負的旁邊,坐了一排年輕人。全是在看《我的抗日》的。還有一人站起來,拿著書去交錢了。
王不負早就看過這書的手稿。但是,就算知道小說的內容,他還是想再讀一遍。關鍵是。軻編劇和孟老師兩者配合。實在太相得益彰了。軻編劇對於作品的結構控制得絕對爐火純青。而孟老師的文字也是簡練精準,完美地將題材發揮到了最完美的程度。
《我的抗日》第二章的背景,轉移到了抗日時期的正面戰場上。第一章的精神核心就不再適用了。王不負和軻編劇討論過後。決定使用新的精神核心。
“是什麼讓國家失去半壁江山?又是什麼在僅剩半壁江山的情況下,依舊守住了國家?”
這個問題,不是沒有人發現。道理也很簡單,誰都明白的事情。
但要發揮好,就需要傑出的平衡技巧。把兩個問題的答案放在天平的兩邊。
在王不負的記憶裡,好像只有少數作品,能做到完美髮揮。比如說《我的團長我的團》。就透過一個炮灰團所經歷的戰鬥,讓人得以一窺當年。
王不負並沒有把《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劇情告訴軻編劇。只是在軻編劇寫劇本時候,王不負用那部作品進行對照。要求軻編劇作出比那部電視劇差不多、甚至更傑出的劇情。
最終,軻編劇決定了故事發生的背景。
《我的抗日》第二章發生在1944年的六月開始、八月結束的衡陽保衛戰。
這場戰鬥的詳情少有人知。國家也不怎麼宣傳。因為誰都不知道怎麼宣傳。
衡陽保衛戰是一場敗仗,以第十軍無條件向日軍投降結束。此戰之後,豫湘桂會戰徹底走上潰敗。
可與此同時。衡陽保衛戰又是整個中國戰場上,交換比最為漂亮、最為慘烈的一仗。負責守城的不滿編第十軍只有一萬七千人,要阻擋的日軍卻有十萬人。最後第十軍打的只剩下兩千餘人。而日軍則付出了兩萬餘人死傷的慘重代價。
當王不負聽到這場戰鬥的背景時,心中就咯噔一下子。再看了軻編劇收集的一些資料後,不僅嘆然。
衡陽之戰前,第十軍全軍上下,都認為只要守十天就能等來增援,結果一直打了四十七天直到彈盡糧絕,也沒有等來一個援軍。但於此同時,第十軍卻又能以絕對劣勢的兵力,阻擋十萬日軍四十七天,並且造成了那麼漂亮的殺傷。
軻編劇也為能不受限制地創作這樣的劇本而激動。除了查閱史料,還專門走訪了大量參與過豫湘桂會戰的老兵。瞭解當初的歷史情境,對證史料。
衡陽保衛戰中,日軍施行了三次總攻擊,正好符合軻編劇死扣一波三折的工整技法。
第二章的劇情發生在第一章結束後好幾年。主角從關外流浪回來後,被國。軍拉了壯丁。因為槍法卓絕,成為了軍官的警衛。在第二章開始時,他就成了190師568團團長的警衛兵。親自經歷了四十七天的衡陽保衛戰。
抵擋第一次總攻擊時,第十軍在南城外的連綿丘陵中設立防線,贏得大勝。全軍歡慶鼓舞,日軍丟盔棄甲,援軍馬上就到。官兵上下深信,豫湘桂會戰一路潰敗勢頭,就在衡陽為止!甚至等大軍趕到時,將從衡陽展開反攻。
但是,他們沒有等來援軍。而日軍在休整之後,發動了更加兇猛的攻勢。激戰之後,城外防線終於被突破了。剩餘守軍退回城區據守。付出慘重傷亡,才擋住了第二次總攻擊。
說好守十天就會來的援軍遲遲不到。隨著時間推移,二十天、二十一天,大家心裡都明白,可能援兵是不會再來了。
一群哀兵,面對日軍第三次總攻,已經完全絕望了,抱著殺一個賺一個的念頭,讓日軍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歷史上,只有一萬七千人的第十軍,卻殺傷了兩萬餘日軍。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只用想象就能感其中的崢嶸面貌。
在王不負旁邊,有個女孩子,捧著書捂著嘴哭起來了。王不負知道,她應該看到了後面那一幕。當時他看到的時候,也被震撼得無以復加。《我的抗日》第二章,就是因為有了這個連貫始終的情節,而變得無比豐滿。
這個情節來自主角所保衛的568團團長,餘延齡。餘延齡可以看成當時中國戰場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