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3/4 頁)
,也是趙諶真真擁有話語權的起始,希望大家多多支援。
網路延遲,晚上不論多晚一定上傳上去
坑爹的網路
第一百零七章 知己知彼
終於可以傳上去了,完成,多謝大家支援。
趙諶在前世對歷史頗為喜歡,對於西夏的歷史有所瞭解,趙諶暗暗回憶,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其建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直到北宋末南宋初,西夏利用金軍攻宋的機遇,奪取若干被佔之地。此後與南宋隔絕,而與金朝基本維持和平。到夏金晚期,雙方都在蒙古的威脅下,仍然發生戰爭。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也算百戰之地,民風彪悍,崇尚武力,敬佩勇士英雄。
党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
最讓趙諶頭疼的是西夏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五千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
另有皇帝親信衛隊三千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這支精銳騎兵讓北宋兵士羨慕,膽寒。
西夏的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兩萬五千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也算是西夏真正的職業軍人,不會再參加屯軍之事。
西夏還有一支勢力強悍的部隊值得一提,那就是西夏引以為豪的擒生軍,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
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數十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這對於趙諶來說頗具壓力,雖然西夏人口並不多,但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故此軍隊數量頗多,想要戰勝西夏,質子軍和擒生軍必須被消滅,這是西夏軍隊的核心。
其實最讓趙諶擔心的是西夏國主十分開明,賢達,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現在卻透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並且學習融合北宋先進的技術,這樣一來就讓西夏越來越強大。
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
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在透過大量的學習之後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通婚,後族“貴寵用事”,而皇權與後權、皇族與強宗大族之間也不時發生衝突。但西夏沒有建立像遼朝那樣的兩套官制。大體是效仿宋制,設立中央官制和地方的州縣制。
西夏巧妙地利用了遼朝與北宋的矛盾,爭取自身的獨立和生存,但主要的敵手是北宋,雙方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西夏最初處於攻勢,並且成為勝者,主要源於西夏軍以騎兵為主力,擅長在平原之上穿插迂迴,可惜不善於攻城戰,故對宋只限於邊境殺掠,後來种師道領軍捍衛北宋邊境,秦鳳城便成了西夏軍的噩夢,後來被擅長城市攻堅的北宋西軍攻城掠地。
西夏軍只能被動挨打,就算攻下的城池,不出數月又會被北宋軍隊奪回,最後西夏軍演變成攻下城池之後,立刻劫掠一番,不出幾日立刻撤走,,後來北宋因金國的入侵,無暇進攻西夏,北宋西北軍至此以後,轉攻為守,而西夏軍趁機奪取了大量的北宋城市,直逼秦鳳城。
一時間西夏和北宋關係緊張,但北宋此時的政策頗為懦弱,加上的確有心無力,唯有保持現狀,以西軍的血肉之軀阻擋西夏進軍的腳步,數十年來不知有多少將士長眠於秦鳳城下,但總算將西夏軍擋在了秦鳳城下,但現在種師道一死,西夏國主大喜之下,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