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部分(第3/4 頁)
種戰術,別的任何一個軍事集團,都玩不起這個遊戲。
蘇軍猛烈而有效的炮火攻勢,很快撕開了他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面對蘇軍如此大規模的進攻,從未想過戰役會從北線打響的德軍措手不及,他們的甚至來不及做出具體地戰役部署,蘇軍的進攻就已經突破了他們地防線。
八月二十六日。蘇軍從六個方向全面突破德軍的西德維納河防線。隨後兩天,以波羅地海沿岸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為主力的蘇軍部隊。在保持對德軍維傑布斯克集團正面猛攻的基礎上,從側翼迂迴穿插。並最終在二十八日完成對該部總計五個師的德軍的合圍。
就在維傑布斯克德軍集團陷入重圍的同時,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一部,成功突入德軍坦克第三集團軍與第四集團軍之間的防禦縫隙,並先後佔領羅佩力、鮑裡索夫兩市,從而徹底截斷了這兩支德軍裝甲部隊之間地聯絡。
同樣是在這一時間,白俄羅斯第一、第二方面軍在突破了德軍的沿河防線之後,迅速發起了向其防禦縱深快速突進的戰鬥。面對蘇軍突然而迅猛的打擊。該線德軍抵抗微弱,致使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很快攻佔了莫吉廖夫。
莫吉廖夫的失守,對於德軍的整個北方防線來說,是一個致命地打擊。在德軍的北方防線上,以明斯克為中心的防禦體系,就如同是一個“旦”字形地結構。奧爾沙、莫吉廖夫、博布魯伊斯克。這三個主要防禦點所連結而成的防線,就成為“旦”字的下橫,他們是防禦蘇軍進攻的主要防線。而作為“日”字存在的明斯克。它本身沒有牢固可靠的防禦工事,其存在的主要作用,是為前方的防線提供後備支援。
而今,莫吉廖夫失守,也就等於是德軍佔據的明斯克向蘇軍敞開了懷抱,蘇軍隨時可以出動兵力,直插德軍的這個防禦心臟所在地。
莫吉廖夫失守所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很快顯現出來,九月一日,在鮑裡索夫實現突破的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主力迅捷南下,兵鋒直插德軍奧爾沙集團後腰。與此同時,在莫吉廖夫實現突破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右翼部隊揮軍北上,雙方的對攻鋒芒,在奧爾沙以西地區彙集,從而與九月四日,將仍舊滯留在奧爾沙區域的德軍集團裝進了口袋。
就在同一天,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左翼部隊,協同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主力,在博布魯伊斯克地域,成功的合圍了六個德軍師。
什麼叫“兵敗如山倒”,此時的德軍指揮官大概對這一句話有了最為深刻的體會。
從戰役發起的八月二十四日開始,直到明斯克戰役打響的九月五日,蘇軍進攻的節奏是平均每天前進二十到二十五公里,十二天的時間,他們將戰線向西推進了差不多二百八十公里。曾經縱橫西歐的德意志大軍,面對蘇聯人突然發起的這場攻勢,竟然絲毫無力阻擋,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瘋狂的捋取勝利果實。
截止到九月五日,蘇軍在北線的進攻可謂是勢如破竹,德軍的北方叢集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創,其主力部隊先後被蘇軍合圍、殲滅。
如果說蘇軍在北線發起的一系列突然襲擊對於德軍來說是一場災難的話,那麼這場災難在九月五日的時候,才剛剛開始。朱可夫發起這場戰役的目的,並不在於殲滅德軍的北方叢集,他有著更大的野心,那就是擊潰德軍中央叢集在中路位置上的防線,最好是能夠殲滅掉這股德軍的主力部隊。
那麼九月五日之後,德軍中央叢集所面臨的局面是什麼樣的呢?毫無疑問,那隻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破滅在即”。
由於北方集團群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被擊潰,致使蘇軍在北線上迅速向西挺進了將近二百八十公里,這樣的戰況說明了什麼?毫無疑問,那就說明中央集團軍群的左側翼防線,已經赫然出現了一個長達二百八十公里的巨大缺口。
這個缺口是致命地。對於中央集團軍群來說,這個缺口的出現絕對是致命的。它不僅標誌著那曾經被視為堅固依託的、縱深為二百七十餘公里的梯次防禦系統失去了它所應該具有的效能,反過來,如果中路德軍不能極速後撤並搶在蘇軍部隊南下之前,脫離開這片梯次防禦陣地,那麼,如潮水般湧入這片陣地的蘇軍部隊,就完全可以利用德軍自己修建的牢固工事,將德軍自己活活的困死。
從這方面看來,如今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最應該選擇的一條路。似乎就是撤退了,而且必須是及時地、迅速的撤退。但是殘酷地顯示擺在眼前。朱可夫的戰略安排中,根本就不給自己地敵人一個有效的撤退時間。蘇軍在德中央集團軍群正面發起的猛烈攻勢。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