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部分(第2/4 頁)
時
“即使我們全部戰死,德意志仍將存在!”
多麼慷慨激昂的一舉誓言,即便在二戰結束了數十年之後,這句話一說起來,還是令無數人為之熱血沸騰,那些崇拜德意志軍魂的軍事愛好者,更是把這句話奉為經典。
可是又有幾個人知道,在這句話的背後,究竟蘊含著多少的悲愴,作為一個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祭出這樣一個近乎絕望的誓言?
德軍的確曾經有著最為先導的戰略戰術思想,也的確曾經有著最為精銳最為強悍的軍隊,更曾經有著一大批高素質的一線指揮官,同鼎盛時期的德軍相比,蘇聯紅軍似乎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級數上的對手。而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初,蘇軍的千里大潰敗,似乎就能夠完美的說明這一點。
正因為如此,德軍迷們才在大肆推崇德軍的同時,肆無忌憚的貶低著蘇聯紅軍的戰鬥力,似乎如果蘇聯紅軍不是依靠著陰謀詭計;不是依靠著國內酷寒的條件;不是依靠著遼闊的國家地緣、豐富的資源;不是依靠著慘無人道的人海戰術拼消耗,就根本無法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一般。
可是實際上呢,這場戰爭終究是以蘇聯紅軍的徹底勝利宣佈告終了,這其中沒有什麼所謂的陰謀詭計,在蘇德戰場上,敵我雙方完全就是你來我往的斬血廝殺。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一點在持續了數年的戰爭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要說到天氣條件地影響,那似乎的確存在。畢竟蘇聯紅軍扭轉戰局的幾場大規模會戰,都是在嚴冬條件下發起的,並最終獲得了勝利。可這又能說明什麼?冬季說白了只佔據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時間,而蘇聯紅軍能夠在嚴冬季節,發起弱勢條件下的絕地反擊,為什麼德軍不能夠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也來個反戈一擊呢?說到底,這並非是天氣決定著戰爭,仍舊是軍事決策主導了成敗。
而要說到地緣遼闊、資源豐富上,鼎盛時期的德意志並不弱於蘇聯,其時。德意志佔據了整個中西歐,原捷克的軍事工業、羅馬尼亞的石油等等。統統落到了他們地手裡。而在蘇德戰爭爆發後,他們更是佔據了蘇聯主要的糧食產區以及工業區。從而致使蘇聯舉國糧荒。當然,也有人說德軍雖然佔據著豐富地資源,但是後勤保障困難,從而給了蘇聯人可乘之機。這簡直就是無稽之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三軍無糧,不戰自潰。這用兵之術上最基本的教條。難道德軍地指揮官們都不明白?若說是因為閃電戰術太厲害,以至於進攻部隊脫離了後勤運輸的保證能力範圍之外,那麼,這其中就有一個“貪功冒進”的低階錯誤。一線的作戰指揮官犯下這種低階的錯誤,那就是不可饒恕的罪過,而在這種指揮官指揮下的軍隊。即使戰鬥意志再堅強,作戰能力再勇猛,士兵素質再高。也是一支二流地軍隊,是一群缺乏有效指揮的烏合之眾。“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句話雖然通俗,但卻是絕對的真理。
至於說什麼人海戰術,那似乎也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的。人海“戰術”,它既然被稱為戰術,那麼就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這種戰術的成功運用,更需要指揮員擁有絕強地意志力,更需要士兵擁有慷慨赴死的勇氣。如果用它來詆譭蘇聯紅軍的戰鬥力,那似乎顯得太過牽強了,更何況那句經典地“即使我們全部戰死,德意志仍將存在”,它又何嘗不是人海戰術的另一種體現?而且是登峰造極的體現。
古德里安也好、曼施坦因也罷,那些德軍高層的精銳指揮官們,或許有著出眾的軍事才能,但是他們畢竟生不逢時,就像是司馬徽對諸葛亮的評價一般:“得其主而不得其時也”。更加可悲的是,他們還遠遠算不上是“得其主”。
且不管蘇德兩軍究竟在戰鬥力上孰強孰弱,一個無法變更的事實是,曾經看似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如今已經覆滅在即,他的老對手現在已經兵臨城下。第三帝國的榮耀,如今已經完全掌握在敵人的手裡,只要對手全面進攻,那麼旦夕之間,這個龐大的擴張帝國,就會灰飛煙滅。
就在這硝煙暫時沉寂的一天裡,柏林市民們倒是也並非沒有值得慶幸的事情,在上午偉大的元首發表完了他最後的一次演講之後,柏林市政廳開始為市民們發放一次額外的定量食物:1磅燻肉,半磅大米,250磅的幹扁豆、豌豆,1個蔬菜罐頭,2磅糖,1盎司咖啡,1小袋咖啡代用品和一些肥肉。
這些分發下來的食物,讓三百餘萬在飢餓中等待著未知命運的柏林市民,多少恢復了一點生氣,不管怎麼說,他們也能夠不用餓著肚子,去面對俄國人的屠刀了。所有人都知道,這對於他們來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