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3/4 頁)
的日軍軍械庫。於是,一時間一場別開生面的換防行動,在蘇佔區內二百七十三原日軍軍械庫前展開了,排成佇列的蘇軍士兵,在與前來的抗聯部隊進行了簡單的洽商與命令核對之後,交出了各個軍械庫地防務,從而。也將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不計其數的武器裝備,交到了抗聯部隊的手中。
據戰後的不完全統計,從蘇軍進攻滿洲開始,直到關東軍繳械投降的幾個月時間內,僅蘇軍第一、第二兩線兵團,就先後向抗聯方面轉交各式火炮三千七百餘門。坦克六百餘輛,各式槍械近十萬支,日軍軍用倉庫六百八十餘處。另外,還有部分松花江日軍地水上艦隻。據原抗聯的一名軍官會議,在蘇軍佔領瀋陽之後,曾經將日軍在該地區最大的軍用倉庫 ̄ ̄蘇家屯軍用倉庫交給抗聯看守,他們開啟倉庫,“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槍兩萬多支,輕重機槍一千挺,還有一百五十門各種口徑地迫擊炮、野炮和山炮。”
楚思南這一道命令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似乎不問可知了,短短的兩個月之後,大批原抗聯的部隊,手持著全日式的裝備,在大量日製坦克的配合下,開赴關內,從而給於了華北日軍最為沉重的一擊。
當然,一趟莫斯科之行回來之後,楚思南所下達的命令,絕不僅僅只是這麼一條,同離開前相比,如今的他顯得更加雷厲風行,更加鐵血果斷。就在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他返回東線的第二天,伴隨著交接防務命令的下達,另一條針對於日軍戰俘的遷移命令開始下發。
按照這條命令,蘇軍設立的各個日軍戰俘營開始向哈爾濱轉移,當然,哈爾濱並不是這些日軍戰俘所要去達的終點站,相反,這裡僅僅是他們苦難歷程的出發地。
十二月二十七日,也就是聖誕節剛剛過去的第二天,在哈爾濱集結完畢的三十餘萬日軍戰俘以及日本僑民,開始在蘇軍士兵的押解下,向數百公里外的阿穆爾共青城遷移。按照楚思南所劃定的路線,這些戰俘將經由共青城向西北繼續進發,經過埃基姆昌、安特坎抵達斯塔諾夫山脈(外興安嶺),隨即繼續北進,經斯維特累、阿伊姆、烏斯季米利、阿姆加,最終抵達西西伯利亞的雅庫茨克,全部行程長達一千四百六十餘公里。按照命令所說的,楚思南是要讓這些發動戰爭的最人們,去雅庫茨克勞動改造,以償恕他們對世界人民所犯下的罪行。但是實際上呢?這近三十萬的戰俘,真正能夠最終走到雅庫茨克的,僅僅不過一萬四千餘人。
“這是一次艱難的旅程,是名副其實的死亡行軍。戰俘們缺少足夠的禦寒衣物,卻被迫要在以嚴寒著稱的西伯利亞冰原上躑躅而行。沿途,負責押解的俄國士兵,極盡虐待之能事,不供給足夠的食物,不供給熱水,不給與足夠的休息時間,夜間宿營時,戰俘沒有帳篷,只能在風雪之中擠做一堆彼此取暖。一千四百餘公里的距離上,共有近二十九萬人倒斃於途,幾乎每行走四米,就有一名戰俘或是平民死去,人員傷亡之慘重,堪稱世界之最。”
“在最初的時候,俄國人還有專門的開車用來收斂倒斃途中的屍體,但是及至進入荒漠,他們甚至連屍體都不去收斂了,而是任由他們曝露在荒原之上,或是被隨後的風雪掩埋,或是被野獸殘忍的分食……”
後世,日本專門研究二戰史的一些書籍上,對這一次戰俘的長途行軍,做了如上記載。
其實,在楚思南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蘇軍將領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只不過反對的聲音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計,畢竟在蘇俄的歷史上,將戰俘運往西伯利亞擔當苦力,已經成為了不成文的慣例。
隨著三十萬日軍戰俘正式踏上遙遠的死亡之路,歷史的畫卷輕輕扇動,舊的一年在硝煙與死亡的瀰漫中被掩蓋,而充滿希望與預示和平的一九四三年,悄無聲息的到來了。
第一章 新的契機
一九四三年初的蘇聯西線戰場,隨著蘇軍新一輪冬季攻勢展開,新的契機出現了。
在聖誕節剛過的短短一週時間內,蘇軍在南線的百餘萬大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開始對滯留烏克蘭境內的德軍南線部隊發動了類似於分兵掃蕩一般的迅猛攻勢。經過長達半個月的進攻,蘇軍先後奪取羅斯托夫、扎波羅熱、斯大林諾等烏克蘭境內的重要地區,並一舉攻克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南線部隊以及中央叢集方面都面臨著極其惡劣的形勢,毫無疑問,一旦烏克蘭全境落入蘇軍之手,那麼,蘇軍將有可能沿第捏伯河西進,奪取敖德薩,並繼續由這一線向羅馬尼亞發起進攻。對於此時的德軍來說,準確的說,是對戰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