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3/4 頁)
低點,英國工業生產僅下降了32%,遠低於美國。但主要工業部門也受嚴重衝擊,鋼產量下46%,生鐵產量下降53%,紡織品生產下降三分之二,煤產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國對農業實行貿易保護政以前,英國農業受危機影響嚴重。對外貿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從年到1931年第3度降低了3o%,對外貿易的逆差從193o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英鎊|=;。至,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
危機促使英國最終放棄自由貿易政策,建立帝國關稅特惠制,也促使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大幅度貶值。前保護了英國的國內市場,後增強了英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兩的合力使英國成為大蕭條地相對受益。
法國經濟相對獨立。它既沒有對德國的大量債權,也沒有與此相應的工業裝置輸出。二十年代的法國繁榮主要依靠德國賠款提供資本擴大生產,依靠低價法郎擴大出口。因此,當美國經濟危機爆時,法國還處在繁榮地頂峰。193o年中,在本國投資過熱和國外市場萎縮的雙重擊下,法國“貝殼銀行”破產。經濟危機才波及法國。即使如此,法國的危機深度也低於美國。
以1929年危機前的最高點與1932危機時地最低點相比,法國工業生產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業下47。4%,42。6%,建築工業下降55。6%。輕工業的危機似乎更嚴重。1932年法國輕工業比:下降64%。但是,由於法國應對危機的措施不力,法國的危機持續時間最長。在英、美元相繼貶值,貿易壁壘高築,日本、德國工業軍事化。並對外實施傾銷的前提下,法國卻繼續維持金本位制,法國工業繼續相對分散,法國工業的出口競爭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國出口幾乎1929年減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貿易總::)中,法國所佔地比重由6。4%下降到1937年的5。1%。
與此同時,法國對外投資地收入卻由於外國債務人地破產而減少。降幅達5o%以上。由此,法國的國際收支逆差日益擴大,1932年時即達5o億法郎。在財政上,法國不但沒有采取擴張政策,反而強調財政平衡,堅持通貨緊縮。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國才被迫將法郎貶值29%。此後到19374,法國出口增加了12%,工業生產增加了13%。施來得太晚,1937年—1938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相當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貶值。
這場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歐美各國的政治格局。英法受困於財政而在工業、軍事方面採取保守策略,德國和日本透過國民經濟軍事化道路擺脫了危機,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戰爭變得無可避免。
在德國,經濟危機造成的奇高失業率為希特勒上臺提供了良好地社會土壤。1o年,希特勒幾乎給每個選民都帶來點什麼——農民,工人,學生,愛國,種族主義,以及中產階級的市民。到這年夏末。德國的失業人數已達oo萬,而勃魯寧總理的減少開支的經濟政策又使事情變得更糟。希特勒一直以來所期待的使他能在政治上控制德國的緊迫形勢終於出現了。他向工人們出的呼籲是用*人的詞藻表述地:“德國的工人們,覺醒吧!掙斷你們的鎖鏈!”
對農民們。希特勒提出了調整稅收和進口關稅的主張。沒有工會為他們撐腰地中下層階級所得到的是希望;以貧困為恥的中產階級所得到的是自尊。對大學內外的青年理想主義,希特勒給的是——一個理想的新世界。
193o年,希特勒還為德國人帶來了|:他歡迎人人都加入遠征,沒有階級界限;唯一的條件是,他必須自覺自願地跟隨希特勒,在反對猶太人和赤色分子地戰鬥中,在為生存空間和德國利益的鬥爭中,殊死戰鬥,直至最後一息。
除了對人民團體和工人外,希特勒並未堅持反猶——特別是“清除”猶太人的問題。對文化水平較高和理想主義,這個問題只在耳語中或若無其事地談上幾句。
那年夏天,希特勒為了推行其包羅永珍地計劃,不辭勞苦,到處奔波,在最後6個星期內,竟表了2o次重要的演講。希特勒是個生就的政治家。他現,與群眾在一起,與人們握手,親嬰兒的臉蛋,向婦女鞠躬,這不但是自然的,而且還能受到鼓舞。他更常與工人階級或中下層階級的追隨一起吃飯,而不是與上層人物一起就餐,他的平等待人的態度對小職員,小商人和勞工均具有吸引力。
為了接近每一種人,希特勒所採用的雖然是分別信的方法,但他從未忘記他在蘭茨貝格的教訓:他必須把群眾爭取過來。所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