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3/4 頁)
著較為直觀的體會。“格奈森瑙”號全航行時的那種馳騁大洋之感確實不是“德意志”號依靠柴油機所獲得的26節航所能比柴油機大功率運轉時震動過大的情況生,但它全航行時煙中噴出的滾滾黑煙卻不只是汙染環境的問題。因為採用傳統的重油鍋爐,“格奈森瑙”號在油料消耗上也是驚人的,儘管儲備艙的容量是“德意志”號的三倍還多,但15節航下的設計續航力卻僅為9ooo裡,遠遠低於德意志級的16ooo裡。
613,出航的第四天,“格奈森瑙”號在海上進行了第一次主炮齊射。三輪齊射過後,主炮裝置以及艦上的射擊指揮儀器工作正常,9門283米主炮齊鳴
也讓年輕的水兵們振奮不已。
設計之初,德國海軍部傾向於在這艘標準排水量3。5萬噸的安裝15英寸主炮,以此來抗衡英法等國的現役主力艦,但希特勒擔心過早採用15英寸大炮將刺激英國人,因而要求建造+。。意志級口徑相同地11英寸炮。但主炮塔座圈大小以雙聯裝1英寸主炮來設計。這樣的話,一旦戰爭爆,海軍就可以很快換上寸**。
張海諾並不清楚二戰歷史上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最終未能更換主炮的具體原因。就目前“格奈森瑙”號地火力配置來看,9門54。的283米炮齊射時聲勢浩大,但在行家眼裡和戰艦龐大的身軀不成比例。在更換大口徑主炮之前,海軍司令部希望透過提高射擊度和精度來彌補主炮口徑上的不足,張海諾覺得暫時也只能這樣委屈一下——若是一意孤行而引了新的英德海軍競賽,那麼英國在德國相繼吞併蘇臺德地區和捷克斯洛伐克期間的綏靖政策恐怕就會有所變化了,這對德國的戰略是極其不利的!
“格奈森瑙”號地火控系統仍然以世界一流的蔡司光學指揮儀為主光學測距儀用來指揮3碩大的主炮塔,副炮和高射炮也擁有與各自大小相適測距儀。而海軍技術部門最新研製地Fumo雷達距儀則次安裝在了大型軍艦上,不過由於技術尚有待改進,它們現在仍扮演光學指揮儀的輔助角色。即糾正偏差以及在雨天和夜晚等光線較差地情況下為主炮射擊提供資料支援。
在進入波羅的海的頭一週,海面上狀況良好。“格奈森瑙”號大小裝置運轉情況良好,尤其在航和火控方面表現突出。然而隨著風浪天氣的到來,這級戰艦幹舷過低的缺陷還是暴露無疑:在逆浪航行時,它甲板上浪情況比德意志級還要嚴重,風大浪高時甚至無法保持主炮射擊所需要的穩定性。以德意志級三倍排水量和相對大得多地體積換來這樣地結果,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歷史和政治地影響——在這級級戰艦還處於設計階段的時候。德國海軍覺得要滿足“裝備9門283毫米主炮、能在近距離上抗擊法國33o毫米火炮地裝甲防護”這兩項要求。戰艦排水量達到2。6萬噸就夠了,但到1936年軍艦在建時。排水量卻遠遠大於最初的估計。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反過來又影響艦船的穩性、適航性和防護性,因為完工時裝甲甲板低於設計水線而不是高於設計水線,幹舷的丟失則意味著艦船的穩性範圍將相應減少。
面對這樣的情況,隨船工程師們也表現得頗為擔憂,他們深知這樣的設計問題不是簡單調整就能夠解決的——要改變甲板上浪情況,通常採用的辦法是更改甲板舷弧線和舷外飄,但這對於水線過低的沙恩霍斯特級來說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總工程師特奧波德的一個助手在和張海諾交談時私下透露,即便是回到船塢進行大規模改裝,“格奈森瑙”號的航海效能依然難以得到本質上的提升,因而不是一艘真正能夠勝任遠洋航行的戰艦,但不管怎樣,海軍部在航方面的要求是達到了,這也意味著“格奈森瑙”號至少是符合海軍專案書要求的“合格產品”。
對於這一點,張海諾之前已經有所瞭解,但在這件事情上他所能做的並不多,何況海軍部的官員並不是一群笨蛋,尤其是這級戰艦還是在雷德爾的親自監督下設計和建造的。海軍部將航和裝甲放在第一位,也是和德國海軍目前的戰略姿態有著很大關係的。在噸位、數量大大少於對手的情況下,主力艦必須具備良好的生存能力,否則不要說以一換一,就算是以一換二、換三,德國海軍也是拼不起的。
“格奈森瑙”號的測航持續到了酷熱的7月,從波羅的海返回之後,該艦又透過基爾運河前往威廉港,並於7月下旬在赫爾果蘭灣協同德國主力艦隊的其他艦隻進行了一次聯合演習,結果表明在海況良好的前提下,這艘大型戰艦能夠勝任各種戰術要求,並能大幅度提高德國海軍的戰術選擇。演習結束之後,“格奈森瑙”號返回基爾港進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