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第2/4 頁)
,刀尖有鉤,形如鷹嘴的模樣;短柄鋤頭只有4尺長短;榪杈則是取自樹上的兩根Y形樹棒,兩個人將榪杈倒叉在一捆甘蔗上,再將榪杈左右兩頭的重量挪平衡,之後,連杈帶蔗抬起,擔在肩上,挑起就開跑,一直將甘蔗放在車子上。
這些都是張沁兒按照前世的印象畫出來,找人打造的,前世時她生活的村子,就有一個廢棄的榨糖作坊,那是因為經濟發展,村裡的年輕人都去城裡打工了,不過老人們對榨糖作坊的記憶可是深刻的,鉅細靡遺都說給孫輩們聽,還把家中存放的工具拿出來給大家看,細細的說這些工具的作用。
當時張沁兒也是無聊當故事聽的,沒想到如今卻要靠這些記憶來摸索榨糖了。
驢車已經被張志仁趕到林子村去了,楊氏他們就把牛車套上,晗生和永安坐在牛車上,楊氏則趕車。
離出門了,還不忘吩咐張沁兒在家好好照顧好福兒。
楊氏他們剛走沒多久,馮氏就過來說,要是張沁兒想做什麼,又不夠力氣的,就來叫她。
張沁兒自然應下,兩家互幫互助早已經成習慣,不需要矯情推脫。
不說這邊,且說楊氏他們三個到了林子村時,就看到崔家兄弟已經剝了一大半甘蔗葉子了,收割甘蔗的流程,張沁兒早已經交代,在收割的前三天,就要開始把葉子剝掉,再然後把甘蔗顛子削了,最後那些削了顛子、還立在地裡的甘蔗,就用短柄鋤頭把甘蔗連根帶泥挖出來,用刀把帶土的甘蔗老兜削乾淨,緊接著就要捆甘蔗了。
一捆甘蔗在一百斤左右,捆好就用榪杈把它們從地裡運到車上去,等一車裝滿了,就得趕車朝家裡走去。
“東家娘子。”崔老大看見楊氏他們,忙熱情的打了招呼。
“哎,我家志仁呢?怎麼不在這裡?”
“東家在放鴨子,我們兄弟先剝著。”
楊氏把牛車停穩了,看崔家兄弟是在用手剝葉子,甘蔗的葉子邊緣又硬又有毛,人的手很容易割破,這會兒崔家兄弟雖然手指面板粗糙,也有一兩道細密的口子了。
就把事先準備好的剝葉刀和粗布手套拿了出來,說:“快別用手,先戴上手套用刀吧。”
崔家兄弟憨笑,心裡雖然想著剝葉子還用什麼刀,嘴裡也沒有多問,走了過來,先是看了看,崔老大順手就拿著剝葉刀朝一旁的甘蔗剝去,發現果然好用許多,人省事了不少,這才驚喜的叫著:“哎呀,還是東家有法子,有了這刀,人省事不少,動作還快了很多。”
於是崔家兄弟趕緊帶上保護手的粗布手套,拿著剝葉刀到地裡頭幹活起來。
楊氏和晗生也開始幹活,至於永安實在太矮,就算今年因為天旱的原因,甘蔗的長勢一般,也足足有一丈多,不說永安,就是崔家兄弟去割,也得仰面幹活,這樣持續久了,人是很累的。
甘蔗的葉子並不全,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那是被蝗蟲吃掉的,有些只剩下粗些的葉柄,好在林子村也早有防範,雖然有蝗災,也沒有那麼恐怖,不然這些甘蔗就得全部被吃了。
這會兒剝葉子,還得等兩天才能砍甘蔗,不過到了下午的時候,就留下崔家兄弟和張志仁繼續剝葉子,楊氏帶著晗生永安去坡地收割豆子,今天回去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豆子先送回去了。
時近初秋,天高氣爽,雖然沒有下雨,天氣顯得悶熱,但是早晚開始涼了起來,涼風颼颼,讓人忍不住裹緊了衣裳。
一連忙了三天,等甘蔗葉子全部剝完之後,坡地裡的豆子和紅薯也早已經收回來了,接下來就到了重頭戲,收割甘蔗了!
收割甘蔗前,晗生就趕著驢車先回來了一趟,他是送甘蔗顛子回來的,甘蔗顛子不甜,沒有什麼糖,卻是甘蔗的種子,送回來存在地窖裡,等著來年再種。
“晗生,你們記得稱一稱一畝地產多少甘蔗,然後再看一畝地能夠榨多少糖,這樣咱們心裡才有數。”張沁兒叮囑著。
晗生應下,分秒不留,又趕著驢車回林子村幹活了。
等再次送甘蔗回來時,就告訴張沁兒:“我們稱了,一畝地只有五千斤多的甘蔗。”
張沁兒尋思了一下,記得自己以前聽說的可是畝產八九千斤呢!怎麼自家只有五千多斤?
不過又想到今年天旱,又有蝗災,這才少了些吧。
不過除此外,甘蔗的品種也是一個大問題。
前世的時候,甘蔗產量多的品種已經研究出來,而現在她用的甘蔗種都是本地土生土長的,要是沒人精心照料,一年下來,能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