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能牽扯眾人的心絃。
各色蟲鳥的鳴叫聲,或是“嘰嘰喳喳”,或是“mimi拉拉”,或是“吱吱嗻嗻”······交織成了一副絕美的音色圖線,讓眾人彷彿置身於皇家樂典中一般,餘音裊繞,三日不絕。
林瑾姝忘我的置身於絕美晨景之中,有那麼一瞬間,她彷彿觸控到了天與地的大門,其身心之暢快,其精神之振奮,其視覺之衝擊。
後來,大家在談及今兒個早上自身的感受時,林瑾姝只用了一句話來表示,那就是:光與霧的絕妙結合,風與物的水**融,聲與色的有型搭配,其景可哉,妙也,大善也!
林張氏等人聽了林瑾姝激動昂揚的表述,人人眼梢帶笑,絲絹捂嘴,做笑而不語狀。
林瑾姝也不管眾人做何種的姿態,只在心中牢牢地記住了,這次的美景,暗自回味,並盤算著以後一定得起早床,一定要將自己錯過的各色晨景補會來。
想象是美好的,擁有想象力的人更是美好,然而,現實卻總是不盡如意的。
所以,林瑾姝的起床大計,也就只能存活在想象當中了。賞完法佛寺的美景之後,接下來就要進入正題了,也就是她們此行的重要目標之一,禮佛!
禮佛,顧名思義,就是向佛祖禮拜,懺悔吾人所造之業,以為滅障消災增加福慧的殊勝法門;或是個人誠心地向佛祖祈禱,將自身的內心語言,以心語的方式傳遞給佛祖,祈求佛祖對個人心中所想之事進行保佑以及庇護。
禮佛的方式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雕刻佛像、供養塔寺和佛菩薩形像、讚歎諸佛像好莊嚴、歌頌佛德,或以各種樂器,演奏妙音、合掌、低頭鞠躬、跪拜等等。
一般來說,禮佛是不必立於中間的,只須虔敬禮拜即可。
當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是故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什麼樣的位置皆是好地方。
再則,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但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這裡所謂的三拜,即是指發露實項、發願弟子以及同普迴向弟子。第一拜,即是指發露實項,懺悔弟子願與眾生同修懺悔。其中發露懺悔是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義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而實相懺悔則是指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妄,心妄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第二拜,即是指發願修道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消三障諸煩惱,同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三拜,即是指同普賢迴向弟子,願與法界眾生同生極樂,共證真常。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但是對於正規的禮佛,卻又有另外的規定。
大體上來說就是,眾生禮佛,需要合掌手勢,雙手平舉歸胸,五指合併向上。
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記憶體虔謹、外現恭敬,則能感應道交。
禮佛時,應默唸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縛日羅省”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讚歎,億劫莫能盡。”
其中,與禮佛相對應的就是禮法、禮僧。
禮法是指,真空法性如虛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禮僧是指,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聖僧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林瑾姝跟著林張氏一行人,在朝陽的普照下,一步一步,虔誠而又安靜地步入了法佛寺的主殿堂。
主殿堂裡面靜靜地站著三位和尚,以及二十幾個居士。偌大一個主殿堂裡面,只有淡淡的木魚聲伴和著綿綿的誦經聲,節奏分明,韻味悠長。除了梵梵唄聲,再無其他任何喧譁與嘈雜,大殿裡顯得格外的寧靜、淡定以及和諧。
眾人進得殿中,就見一個小沙尼向她們走來。
“敢問這位施主可是林丞相的夫人,林夫人?”小沙尼走到林張氏的面前,雙手合什問道。
“正是,不知這位小師傅如何稱呼?”林張氏也同樣雙手合什,小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