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也敢囂張?(第1/3 頁)
三人打馬急回,遠遠的就再見不到金兵的影子,才放緩馬速。
再行不遠,就見到前方一座大城。
城門緊閉,吊橋高懸,旗幟飄揚著被暴雨打得溼嗒嗒一團,有些看太清上面的字跡。
蕭南仔細分辨了一下,才發現嶽字旗後,掛著的是王字旗。
結合身體的記憶,他就明白這是中軍統制駐軍所在地王貴王總管了。
若說岳家軍中,權力最高的自然是岳飛的幾個湯陰老鄉,他們最受重用。
除了岳雲,這是親兒子,執掌背嵬軍精銳無人可比之外,兵權最大的是前軍統制張憲。
張憲使一柄斧頭槍,武功既高,膽識計謀俱皆不凡。
這麼多年,與偽齊和金國兵馬連番交戰,極少敗績,深得岳飛信重。
最關鍵的,他與岳飛情同手足,關係好得就差沒穿一條褲子了。
後來的嶽元帥被陷害,他寧死不願說對方一句壞話,引頸就戳。
再排下來就是王貴了,身為中軍統制,一般情況是協助岳飛管理兵馬和後勤,為人謹慎,見人先笑三分。
這人看上去脾氣很好,所以一般人都戲稱他為總管大人。
這其實是一種很親熱的稱呼。
再排下來就是徐慶、姚政、寇成、王經等老人。
後面還有傅慶、龐榮、楊再興、梁興等降將,大多來自偽齊和北地盜匪民團,成分複雜得很。
也就是岳飛威望夠大,名聲夠響,這麼一些人才會聚在一起,為了抗金事業同心戳力。
但是呢,近年來有些不一樣了,在蕭南記憶中,感覺很不對勁。
尤其是嶽少保岳飛元帥,不知為何,幾次三番的辭官不做,更是腦子抽筋的上書皇帝請立太子。
當然,他官高權重,手下十多萬兵馬,又是常勝將軍,沒有他坐鎮,北地就會亂成一團。
因此,南宋官家不得不強行邀請他出山,這官嘛是越當越大,兵也越來越多。
但是,他身邊的人,卻個個都有了一些小心思。
原因無他,因為官家趙構只想要和平,最好是不打仗。
一見到打成平手或者佔了上風,有停戰的機會了,那是立刻和談。
他就算是當一個兒皇帝,割土稱臣,對金國低頭哈腰,也是十分欣喜的。
趙構其實並沒有太大野心,他只愛書法和各種娛樂活動,只愛享受生活,連上朝都不算太過熱衷。
更別談什麼收復失土,統一全國的大志了,那是半點沒有。
雖然胸無大志,但是,畢竟是皇帝,對權利這東西是天生的敏感。
他根本就不允許有人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因此就派出了各地將領加入岳家軍之中,儘量削弱岳家軍的影響力。
因為,到了後來,民間和軍隊,已經只知岳家軍,而不知朝廷,金人也視南宋為無物,只是對岳飛深有忌憚。
議和的必需條件,就是除掉岳飛。
這一次,金兀朮撕毀和議,悍然入侵,前面氣勢洶洶,後來岳家軍發動之後,金兵立刻大敗連場,南宋朝廷又開始想要和談了。
和平多好啊,吃得香睡得好,擁著美人詩書翰墨,幹嘛要打仗呢。
這個,岳飛不答應啊,我好不容易快打贏了,你又要和談?
下次金兵再來,別叫我了。然後他就要辭職,趙構就又慌了,辭職肯定不行,下次金兵來了,還要你打他一頓,打贏了,再和談。
形式就是這麼個形式。
如今南宋佔了上風,北地六路大軍圍攻金國,就要一鼓而下,很可能把女真賊子趕出關外。
然後聖旨下了。
撤軍。
前護軍韓世忠自身難保,兵微將寡,左護軍劉光世畏敵如虎,被收兵權,張俊中護軍增加至十多萬人,在宋金決戰的當口直接撤兵走人。
只有岳家軍不肯走,還要打。
因此,只有這隻孤軍與金兀朮數十萬大軍相持。
不過,就算是在這種情況下,岳家軍的兵力也不少,把民團、義軍和收編的盜匪都算上,也差不多有十萬人。
歷史上,這麼些人有忠有奸,撲朔迷離,蕭南是不怎麼弄得清楚的。
他只知道身體記憶告訴自己,這位分兵來此,與張憲大軍夾攻金兵的王總管,無論怎麼看,都有畏敵不前的意思。
或者說,他在觀望,並不想首先直面金兀朮的主力兵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