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部分(第3/4 頁)
林述職的。8月3日離開德里,4日在孟買參觀了一下人山人海的拉不拉目路,8月5日才抵達柏林郊外的措森。
“能鎮壓下去嗎?”赫斯曼坐在辦公桌後面,一邊翻看著哈爾德帶來的資料一邊發問。他正在看的資料當中有不少亂哄哄的遊行抗議場面,還有一些是關於原印度國民軍部隊的種種。
印度國民軍是德國人自己扶植起來的,本來準備派去印度找英國人的麻煩。可是沒想到計劃趕不上變化,印度現在成了德國和英國共同的麻煩這些國民軍現在雖然都編入了英印軍,但是卻保留了團級以下的原有建制,並不在英**官的控制下,非常危險。
“鎮壓誰?”哈爾德似乎不明白赫斯曼的問題。“是國民軍嗎?”
“印度國大黨!”赫斯曼說,“能不能把甘地和尼赫魯抓起來炮決了?”
炮決是印度特有的殺人方式,就是把人綁在大炮的炮口,然後開炮把人轟爛!最早是莫臥爾王朝的手段,後來又被善於入鄉隨俗的英國殖民者學會了,在1857年到1859年的印度大起義中,英國人就用炮決方式處死了許多印度反抗者。而在1871年到1872年的旁遮普之亂中,又有66名錫克教徒被炮決。
不過在由非暴力活動引發的阿姆利則慘案之後,英國殖民者漸漸變得軟弱,不大敢用炮決這種手段大開殺戒了。而且在阿姆利則慘案之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使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在印度漸成氣候。而英國統治者也變得愈發軟弱,不敢採取果決的措施進行鎮壓。
而擁有後世史知識的赫斯曼非常清楚,靠妥協退讓是無法維持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同樣也無法維持歐共體在非洲的殖民統治!
殘忍的手段是必須要採取的!
“炮決甘地?”哈爾德看了看赫斯曼,“這恐怕會鬧出更大的亂子……這是英國人的意見。因為甘地擁有不計其數的支持者,他是印度獨立運動溫和派的領袖。英國人認為,這個甘地和他所代表的國民大會黨還是有可能合作的。如果消滅了他們,我們將面對幾億憤怒的印度人!”
幾億憤怒的印度人真的很可怕嗎?
赫斯曼輕蔑地一笑,說:“印度根本沒有幾億可以稱之為人的生物,那裡只有最多兩千萬人,剩下的都是不配為人的賤民。”
在印度呆了幾個月的哈爾德已經瞭解一些印度森嚴的等級了,他點點頭說:“路德維希,你說的也對。兩千萬上等印度人根本沒有把那裡的下等人當成人來看待,但是那裡的下等人卻被上等人煽動,成為了對抗我們的炮灰。”
“這才是聖雄甘地最厲害的地方!”赫斯曼插話說。
赫斯曼已經花了不少時間研究印度問題,而且他本人基本上也是一個“革命專家”了,因此能夠發現一些深層次的東西。
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興起之前,印度雖然也發生過一系列的反抗事件,但是參與的群體並不廣泛,主要是印度的上層。1857年…1859年起義的主力是土邦王公和高種姓的土兵(當兵也要有種的),1871年的旁遮普之亂主要是錫克王朝的餘孽挑起的。而甘地則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將反抗變成了一場全民運動。
因為“非暴力活動”極大降低了造反的門檻大印度的國情決定了嚴肅認真的造反活動不是人人都可參與的。
在印度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種的,種不好就只能乖乖受壓迫,世世代代去伺候種好的人,怎麼可以去造反?而且正經的暴力造反是要組織軍隊的,要組織軍隊就得有人去當兵。而當兵……那是剎帝利才能乾的工作!按照印度教的標準廣大賤民根本就不允許去參加印度造反軍,只能讓種姓達到要求的人去從軍。這才多少人?怎麼打得過帝國主義?
另外,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是不能白乾的,沒有這樣的道理!革命勝利後必須有獎勵,最起碼也得分田分地改種姓!凡是參加革命的,怎麼都得給提到剎帝利吧?
這一場革命鬧下來,印度得多出多少剎帝利?
而且……造反如果可以造出剎帝利種姓,那麼大印度還能有寧日嗎?
現在甘地、尼赫魯可以去煽動賤民造大英帝國的反,將來別人就不能“婆羅門、剎帝利寧有種唿”嗎?
所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根源,根本不是甘地同志高風亮節,也不是聖雄甘地太過軟弱,而是大印度的國情決定的。只有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才能把印度各個階層,各個種姓的人們團結起來和英國殖民者搗亂。
如果甘地放棄非暴力拉開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