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頁)
本奏摺你都看過了吧?”
這天下各道州府所呈奏摺依例都是先經中書、門下兩省主官聯審,若是小事便直接批覆處理,再呈上節略即可,遇到兩省難以決斷之事,方才將奏摺呈上,躬聽聖裁,常袞身為中書主官、同平章事,這奏摺便是由他經手呈上的,那裡會沒有看過,太子這話問的實在是蹊蹺,但這常袞卻也只是恭謹答道:“是,臣已經看過”
聞言,似乎有些心不在焉的太子又是沉默了片刻後,方才問道:“那依你之見,崔破奏摺中所言,這先期歸國的千人想要來長安叩謝聖恩之事,準還是不準?”
“自安史亂起,我朝於外事上再無如此大勝,此番,十七萬被擄之人歸國,實在是我朝重興之先兆,這千人代表想要來長安望闕叩拜,斷無不準的道理,以老臣愚見,不僅要準,更應責成沿路道州,細心接待,大張其事,誠如崔鎮將所言,此舉必將大大鼓舞民心士氣,更能向天下藩鎮顯示民心所向,實在是利莫大焉!”熟知太子習性的常袞沒有半分猶豫的出言贊同。
“常相所言甚是,此事即如此辦理”胸中已有定見的太子隨口說道,接著又是一陣沉默,那扣擊奏章的手也越來越急,只有半盞茶的功夫,才又開口問道:“河西道所奏安西節度留後郭唏擅開邊防,準黑衣大食借道攻伐吐蕃之事,常相以為當如何處理?”
一說起此事,常袞心中實是怒火大熾,眼見崔家後進的崔破入仕不過半載,便盡展鋒芒,其行事之果斷狠絕,只讓人悚然動容,假以時日,必然遠比他那個方正君子的伯父更難對付,所以此次他一力堅持讓崔破出使吐蕃,若是能借刀殺人固然更好;即使不能如此,借這西地蠻人挫其鋒銳倒也不壞,只是萬萬想不到此子竟然能反手為雲,不僅揚威異域,更能立下如此奇功,而這一切的關鍵都在安西四鎮節度留後郭唏的借道大食身上,他焉能不恨,只是這郭唏身為郭老令公親子,到底不同於小小年紀的孫婿崔破,本已與郭府關係緊張的他,也不能不有所顧慮,這話也就實在是難以說出口。沉默半晌,方才字斟句酌的開言道:“於黑衣大食借道一事,影響深遠,老臣所慮者只怕是引虎容易,驅虎難,也正是緣於此,中書省當日拒絕了大食使團的提議。”先是一句撇清了自己的關係,看了看太子殿下毫無表情的臉,常袞續又說道:“此事演變至此,雖我朝暫時取利,然最終後果如何,殊難預料?擅開邊防……茲事體大,以老臣所見,此事雖然是郭大人所為,但根源卻是在崔鎮將身上,且待他回京敘職召對之後,再做區處為好!”言至此處,已是避開郭唏,隱隱間將此大罪穩穩的落在了千里之外的和蕃使大人身上,只因不知太子的於此事的傾向,常袞話中,也就預留了幾分退步。
太子靜靜聽完,卻是不置可否,看似無意之間的隨口說道:“常相為官多年,更曾兩度主司吏部,於這觀人之術上,想來定有獨到之處,依常相所見,這崔破究竟如何?”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句話聽在常袞耳中,卻是聲如霹靂一般,以他對太子之瞭解,自然知道這平靜的外表下實在是隱藏著一個疑慮不安的心,心頭不由一喜,強自壓抑住了,端起身側几上的茶盞呷了一口,也是用淡淡然口氣隨意說道:“看崔鎮將年來入仕所為,整州軍、滅豪強、借餉於佛寺;此番會盟吐蕃,更是翻手為雲,引大食攻吐蕃,調動神策八鎮及劍南州軍,巧為造勢,立下奇功。小小年紀已是如此不凡,假以時日,更是難以限量,這種種不拘禮法規戒的行事,狠辣果決的作風,竟使老臣想起一個人來”
扣擊奏摺的手緩了一緩,太子方才依然平靜的問道:“噢!常相卻是想起了誰?”
藉著放下手中茶盞的時機,低頭避開太子那灼灼眼神,常袞語氣毫無變化的淡淡說道:“便是當日漢末洛陽四駿之一,被許攸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的曹操曹孟德了”
扣擊奏章的手驀然頓住,復又於几上重重一按,太子霍然起身,駭然的眼光緊緊瞪住常袞,良久之後,正欲說話,卻見窗外電光一閃,陣陣驚雷連環響起,積蓄已久,長安春日裡難得一見的暴雨已是傾盆而下。
……………………
在河西道首府鄯州修整三日後,和蕃會盟使團終於等來了朝廷的旨意,諭令其攜此次先期歸國的千人百姓同回長安,不出意外的是,諭令中對使團成員讚譽有加,尤其是對禁軍官兵更是大加封賞。但出人意料的卻是聖旨中對此次出使的首功之臣崔大人僅以“戮力王事”四字一筆帶過,更無他話。
心下驀然一沉的崔破面色不變的跪拜謝恩完畢,起身接過聖旨後,便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