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上畫著的圖。
而他的坐姿,還是那種他特有的慵懶,像一隻潛在暗處,吃飽喝足的豹,在樹枝上,悠閒地爬坐著,邪異的眼睛卻盯視著遠處的羚羊,而羊群裡就有他的下一頓美餐。他卻已不用著急地撲過去了,只需要懶懶地打量著。
“女人,這是什麼?”他沒有看我,仍是盯著桌上的圖,而我看著他,因為說服工作要開始了。
“每件新事物的產生都會引來反對的意見,並且會招來非議,而事物的研究成功後,也往往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益處,那些反對的人在看到效果時就會閉住嘴巴,並且跟在後面一起做。”
我嘩啦啦說了一大段話,這段話聽起來沒頭沒腦,但能引起他的注意。
他果然把目光調向了我——
我開始直言正題——
“這是水車,是水車中的人力水車,有了它,可以把低處的水引往高處,可以把遠處的水引到想要引去的任何地方,不管是山坡還是丘陵,用它來灌溉農作物,省時省力,效果驚人。”我直直看著他,字字清晰地說著這段話。
他狹長的眼中閃過異光,微微眯了眯眼,那是詫異的光嗎?
他沒有聽過這種東西,詫異也是正常的。
“現在,我可以給你解釋一下這圖上的東西,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我左手把住這頁紙張,看一眼這個男子。
他盯著我,眼仍然微眯,沒有說話。
我另一手開始一一指著紙上的大大小小的構件圖解釋,而我的解釋他如果聽,自是最好,如果不聽,我就當是自己對著自己畫下的東西複習一遍,順便檢查一下有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
畢竟我既不是能工巧匠,也不是專業的設計人員,我只是按照自己學過的知識,按照相應的原理自己在琢磨著畫的,沒有實踐過,可能會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
“這些都是水車的組成部分,人力水車分手牽和腳踏兩種。手牽式的比較簡單,做起來也比較省事,但沒有腳踏的功效高——”
我將我腦中關於水車的功能與好處解釋給他聽,而我記得自己那個世界的正式記載中的水車,大約在東漢時產生,但那時的無論功能還是構造,都是十分粗糙和簡單的。
到了唐朝,出現了鏈鬥式水車(即利用大水輪索鏈上裝設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動),才使水車的歷史有了一個突破性的發展,而且一直沿用到近代20世紀50年代。
而在中國古代向西方輸出了許多科技發明創造,鏈鬥水車就是其中一個,於公元二世紀出現在中國,與一六七二年才傳入歐洲。
真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很有面子的發明。
但鏈鬥式水車還是有侷限性,到了元明時代,輪軸的發展更進步。一架水車不僅有一組齒輪,有多至三組,可以依風土地勢互動為用。這項發展,使翻車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車打東漢三國時代發明以來,一直停滯在人力的運轉。至此,利用水力和獸力以為驅動,使人力終於從翻車腳踏板上解放。同時,也因轉軸、豎輪、臥輪等的發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驅動的筒車,即使在水量較不豐沛的地方,也能利用獸力,有所貢獻。
在這同時,出現了“高轉筒車”。這是中國水車發展的第三階段。元明之後,中國水車的發展便再沒有多少特殊的成就了。
“我本來想給你們畫個高轉筒車的圖,但這個山谷並沒有養牛、養驢子這類的畜力,只有人力的最適合這裡——”
我的眼仔細看著自己畫的那些零碎部件,審視著——
“這個事圓木車軸,到時需要兩到四個人用腳來踏,不停地蹬踏,撥柁帶動下車鏈鬥、鬥板進行戽水!而這個是車軸蓋頭,用來固定車軸兩端;至於這個嘛,就是車鏈鬥,用來將低處的水調往高處——”
我一一把分開的每個部件的小圖指給他,再把組裝在一起的整體效果圖讓他看——
“總之,有了這個東西,再不用人一次次一擔擔地從山下往上擔水,而灌溉面積會加大,在地勢較陡峻沒辦法開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使農作物受地形制約的程度大大地減輕,丘陵地和山坡地都能用。不僅用之於旱時汲水,低處積水時也可用來排水——”
說到這裡,我伸直了腰,放下手中圖紙,拍拍手——
“到時候,兩個人一個時辰的功夫就能做到以前幾十個人一天能做到的!”
說到這裡,我收回視線——
“以後,那些嬌滴滴的美人兒就用不著那麼費力了,而你,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