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紹興府來。
不過這裴千戶應該出身軍戶,怎麼會對這些詩文感興趣呢?
裴千戶彷彿看出了謝慎心中所想大笑一聲道:“謝公子可知這詩已經被孔教諭寫入雅集,編修入冊?某便是從那詩冊中看到的。”
明代文人都喜歡沒事編寫些雅集詩冊,這孔教諭活了大半輩子想不到也沒有跳出這個模式來。
可孔教諭就這麼把謝慎作的《早春》編入詩冊也不跟他說一聲,還是略微讓謝慎有些不爽的。版權意識啊,堂堂縣學教諭竟然沒有版權意識,謝慎很是痛心啊。。。。。。
謝慎暗自腹誹,這詩文一共就那麼多,用完了可就沒了。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好詩自然也要用在關鍵的場合。雖然謝慎不至於管孔教諭討要版權費,但細細想來,除了名望這首詩確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東西。
雖然謝慎現在不缺錢,但誰也不會嫌錢多不是。。。。。。餘姚米貴,居大不易啊!
“裴某也有一個不成器的外甥在餘姚三味書院進學,上次他來紹興府在我耳旁唸叨了幾句,裴某便記下了這首詩。想不到竟然能在此處遇到作詩之人,真是天意啊!”
謝慎心中苦笑一聲,看不出來這裴千戶還挺文雅,竟然喜歡讀詩。。。。。。
他還以為千戶百戶都是喊打喊殺的粗人呢。
“裴千戶言中了,小子不過隨口吟誦幾句,登不得大雅之堂。”
稍頓了頓,謝慎繼續說道:“何況詩詞都是末道,時文才是正途。對那詩詞小子不過是閒來無事作上一首調節心情罷了。”
對於謝慎的謙虛,裴千戶似乎並沒有感到很意外。這些文人都是一個樣,明明心裡已經樂開了花,還偏要表現出寵辱不驚的樣子,為的便是一個名聲。
裴千戶也不說破,淡淡道:“謝公子既然來了紹興,有用得著裴某的地方儘管開口,裴某一定盡力相助。只是今日恐怕得請謝公子稍稍相讓了。”
謝慎皺起眉問道:“不知今日是哪個大人物駕臨,竟然如此興師動眾。”
裴千戶嘆息一聲道:“實不相瞞,今日是浙江巡撫劉大人按臨,姚知府下令全城戒嚴,裴某身負督護重任,不敢掉以輕心。”
嚴格的來講,明朝地方官系統中最高的是三司,分為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其中布政使是總管一省財政大權的,是地方名義上的最高長官。但這一制度自宣德之後有了改變,總督、巡撫的設定使得三司尤其是布政使的地位急轉直下,在有的地方布政使甚至沒有什麼說話的權利。但這並不是說總督、巡撫完全代替了布政使的位置,實際上督撫在明代早期是臨時設定的,並不是常設官員。
。。。。。。
。。。。。。
第五十三章 與巡撫對飲
(求收藏,求推薦票!感謝書友小骨灰級書蟲,洛城太守的打賞~)
拿巡撫來說,其本身是沒有品級的,只不過因為代表了朝廷的意志,擁有很大的權力,地方官都極力討好罷了。
地方巡撫一般由吏部會同戶部推選,且需要經過廷議。至於邊關巡撫一般都是由吏部會同兵部推選,早期多是兵部侍郎兼任,總領一省政務,節制三司可謂風頭無兩。
當然這種制度也在漸漸的由派遣化轉為地方化,至於官員的推選來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注1)
巡撫完全變成常設應該是在嘉靖朝,但成化,弘治時期其實這個制度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完善。在成化朝以前,每年巡撫是要赴京議事的,但這一條規定在成化二十二年廢除,巡撫且需像其他地方官一樣攜帶家眷赴任,這等於承認了巡撫的地方化。
初期巡撫因為是臨時設定,辦公是與布政司合署的,之後由於巡撫地方化,也就陸陸續續開府建衙,巡撫衙門就成了一省權利的中心。
巡撫按臨紹興府,這可是頂天的大事。難怪裴千戶這般小心,親自來這狀元居清場。
不得不說這個裴千戶很會做人,不經意間便佔據了主動和優勢,如果謝慎此刻不退讓反而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至於坐在一旁的王守文和謝丕聽到巡撫大人按臨紹興府要來這狀元居吃酒,一時都嚇傻了,恨不得現在就來拉起謝慎趕緊離開。
“原來是巡撫大人按臨紹興,方才是謝某唐突了。”
謝慎心中暗罵這劉巡撫好好的怎麼不在省城杭州待著,跑到紹興來作甚?
雖然心中憋悶,可謝慎還是陪著笑臉說道:“既然如此,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