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部分(第1/4 頁)
而另外兩位閣臣則做起了縮頭烏龜,噤聲不嚴。
外臣讚頌的內閣班子,竟然就是這般?
弘治皇帝第一次感到絕望。不僅僅是對徐溥,謝遷,劉健,李東陽。
他是對整個文官體系絕望。
但是不用文官他還能用誰呢?
難道用太監嗎?
司禮監的太監處理政務自然不存在障礙,可那畢竟是太監啊。
弘治皇帝走不出史的侷限性,不可能徹底踢開文官群體,還得以之為股肱。這也許是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了吧。
徐溥和謝遷被爆出的事情都不光彩,作為天子自然不希望看到兩位大學士不顧及顏面的互相攻訐。故而最後他採取了個折中的辦法,就是停俸徐溥和謝遷半年。
這可謂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要知道徐溥和謝遷這個級別的朝臣根本不靠那點俸祿活,這種象徵性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行為就是為了息事寧人而已。
但這顯然是天子的一廂情願。
徐溥這次又鬧情緒了。
他上書辭職,弘治皇帝不準。
徐溥又上書,這次暴怒的天子竟然允准了老首輔的請求,叫他乞骸骨了。
徐溥徹底傻了。他不過是做做樣子,弘治皇帝怎麼當真了。
但木已成舟,徐溥只得帶了京中家眷返回老家了。
一年之後,鬱郁不得志的老首輔病逝,不過那是後話了暫且不表。
。。。。。。
。。。。。。(未完待續。。)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察
時光似水,轉眼間來到了弘治十二年。
內閣首輔徐溥致仕後次輔劉健補為首輔。這一人事變動並沒有改變大明朝廷的格局。
謝慎依舊在都察院做著風憲官,日子優哉遊哉。
芊芊為他新添了一個大胖小子,如今兒子已經一歲多,正是討人喜的時候。謝慎每日處理完公務最喜歡做的事便是逗小傢伙玩。
兩世為人這還是他第一次做父親,那種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
弘治十二年的兆相看起來十分不錯,儼然一副國泰民安的景象。
朝廷開埠的好處初現端倪,貿易帶來的不僅僅是稅收還有許多美洲農產品。
除此之外,謝慎的開海建議使得明朝後期的白銀湧入提前了整整五十年。
這可是彌足珍貴的五十年,可以為大明發展贏得機會。
弘治天子垂拱而治,萬民敬服,乃盛世之象也。
不過這年卻出現了一件讓朝廷上下蒙羞不已的事情。那就是會試舞弊案。
原禮部右侍郎陳卓因為徐溥致仕亦被調走。接任的是翰林學士程敏。
其與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一道主考會試。
只是這位程主考不知是得了失心瘋還是怎的竟然將題目賣給了唐寅和徐經。
這位唐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後來這件案子被揭發出來,唐寅和徐經的功名不但被除還貶為吏員。主考官之一的程敏亦被勒令致仕,大好前途毀於一旦,不禁讓人唏噓慨嘆。
要知道禮部右侍郎兼任翰林學士就是標配的入閣前預備職位啊。前首輔徐溥當首輔前便是這個職位。
這程敏惜才也好貪財也罷,做了煳塗事直是害人害己。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試已經兩試不中的王陽明終於中第,考取了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績觀政工部。
五月初五,是外察的日子。
所謂外察即對地方官的考察,每三年舉行一次,逢辰、戌、醜、未年舉行。
之所以選在五月,是因為二三月是會試、殿試,不好叫外察官員搶了新科進士們的風頭。
與京察考察京官時的哀嚎遍城相比,外察氛圍要輕鬆不少。
這大概跟地方官每年奉上饋贈銀錢有關。
畢竟主持外察的是吏部和都察院。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既然拿了人家的錢財就要替人辦事,不然豈不是要被戳斷嵴梁骨扎小人。
當然也不是說外察就是走形式。
畢竟即便打點到位,如果政績實在太差也難以升遷。
拿錢不辦事,有時也是無可奈何。
畢竟那些負責外察的吏部和都察院官員又不是被考察者的親孃老子,沒必要為了錢把自己搭進去。
謝慎的便宜大舅哥徐倫自然也在這次考察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