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4/4 頁)
細算一算,徐貫治水前後沒少往松江跑,雖然徐倫赴華亭縣當百里侯時徐貫已經返京,徐倫沾不上老爺子治水之功,但之後的水利維護疏通上也是可圈可點的嘛。
這就叫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兩處政績一提,大概可以功過相抵。徐倫繼續外放做個七品縣令應該不成問題。
史上對這位沒怎麼提及,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大的成就。
就這麼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也挺好。
“為夫且去寫奏疏,等寫好了再來陪你。”
。。。。。。
。。。。。。
翌日一早,謝慎便將請開海禁的奏疏呈遞至御前。
弘治皇帝沒有將奏疏壓下,而是立刻批覆了“知道了”三字,命六科給事中謄抄一份副本錄邸報發往各衙門。
皇帝批覆奏疏極有講究。通常不會將意見直接署在奏疏上,而是隻用幾個簡短的詞語表明立場。
用的最多的,自然就是“知道了”。
之所以用“知道了”而不是“準”,含有極高的政治智慧。因為“知道了”只是表明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對臣下的奏請默許。
在有些事情上,默許和允准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臣下做的有失妥當,天子還可以嚴厲責斥。但如果是允准後再責斥,大概天子也會沒有面子。
至於具體的處理意見,內閣大學士們早就票擬好了,天子只要瀏覽一遍即可。
故而當一日後邸報傳到都察院中時,謝慎直是有些無奈。
天子叫六科給事中把奏疏謄寫在邸報上由百官去看,意思再明確不過了。
那就是看看百官對這件事的反應。還有一個細節就是天子並沒有命給事中把王華上的奏疏也謄抄一份副本,證明他對此事是十分猶豫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
謝慎立刻便成了風雲人物。都察院中,不管是什麼品級的御史都就是否應該開海禁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御史乾的就是耍嘴皮子的活,嘴上功夫自然了得。
一群御史老爺湊到一起,直是吐沫橫飛,最後演變成了兩方的罵戰。
許多老資的御史對此見怪不怪,優哉遊哉的喝著茶,倒是謝慎十分尷尬,勸也不是,不勸也不是。
好在這輪罵戰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很快便達成了共識,應該開海禁。
這讓謝慎大為驚訝,心道大明的風憲官怎麼都這麼開明,卻不知是王華提前放出風去,叫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