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第3/4 頁)
歲,人生和官場都已經基本看透,各種事情處理來得心應手,又是人之壯年,還擔得起千鈞重擔。這個時期也是成為部院高官的黃金時期。
至於六十來歲,已經沒有拼勁和爭心,除非有機會入閣,否則沒有多少人會想要拼命,反倒是不容易升遷。
正德苦笑道:“楊廷和且不論,先生以為讓陝西巡撫楊一清擔任這四邊總督如何?”
謝慎微微一愣。
楊一清?這位也是一代名臣啊。
謝慎知道楊一清的主要政績是出在陝西督理馬政期間,照理說如果擔任四邊總督上手應該很快。
“這封奏疏,先生看看吧。”
說完竟然示意張永將一封奏疏遞給了謝慎。
謝慎接過奏疏恭敬的展開看來。
“陝西各邊,延綏據險,寧夏、甘肅扼河山。惟花馬池至靈州,地域寬延,城堡復疏,寇毀牆入,則固原、慶陽、平涼、鞏昌皆受患。成化初寧夏巡撫徐廷璋築邊牆,綿延二百餘里;在延綏,餘子俊修邊牆堅固,因此,寇不入河套地區二十餘年。後邊備日弛,牆塹日夷,弘治末年,寇連侵略,以至於今。秦僅偽四五小堡及靖虜至環慶治塹七百里,不足捍敵。臣久官陝西,頗悉形勢。寇動稱數萬,往來倏忽,未至徵兵多擾費,既至召援輒後時,欲戰則彼不來,久持則我師坐老。臣以為防邊之策,大要有四:修灘牆塹以固邊防,增設衛可以壯邊兵,經理靈夏以安內附,整飾韋州以遏外侵。今河套據三面之險,當千里之蔽。國初舍河套而衛東勝,已失一面險;其後又輟東勝以就延綏,則以一面而遮千里之衝;遂使河套沃壤,為寇巢穴,深山大河,勢乃在彼。而寧夏外險,及南備河,此邊患所以相尋而不可解。誠宜扼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而屬寧夏,使河套方千里之地,歸為耕牧,屯田數百萬畝,省內地轉輸,方為上策;如或不能,及今增築防邊,敵來存御,猶愈無策。武宗允准一清所議,大發帑金數十萬,使一清築牆。不久,因劉瑾構陷,一清所築邊牆僅成四十里之地而止。”
奏疏寫的很長,其中心思想便是要在陝西等地修建邊牆。
自出任陝西巡撫以來,楊一清頗有建樹,將邊防馬政搞得有聲有色。現在他又上呈一封奏疏給正德皇帝,請求皇帝降旨修建邊牆。
大明朝不缺清流,缺肯塌下心辦事的官員。楊一清就是這樣一個官員。
怪不得正德會提到楊一清,原來是這位提出建設性意見了啊。
“陛下,楊大人這封奏疏寫的十分在理。”
謝慎也不得不佩服楊一清,這奏疏寫的鞭辟入裡,讓人挑不出一點錯來。
不過他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楊廷和更適合擔任這個總督。
“不過,臣以為,在統籌全域性上,楊巡撫可能不如楊侍郎。這倒也不矛盾,不如陛下再設個甘陝總督,讓這楊一清去總制寧夏、固原、甘肅、延遂四鎮。給楊廷和楊侍郎減減擔子,讓他專心去管大同、宣府、遼東。”
“讓楊廷和去管宣府、大同、遼東,讓楊一清去管陝甘?這倒也有幾分道理。”
正德皇帝的眼中閃過一抹精光。
“陛下英明。”
謝慎拍了一記馬屁道。
不得不說,把延綏分給楊一清去管更為妥帖。畢竟陝甘一體,管理起來也更為方便。加之楊一清對陝西的情況很熟悉,他去節制延綏不需要適應時間。
而大同、宣府、遼東又是一個大的戰區,另外派一人更為合適。
如此一來大明九邊重鎮中有七邊被兩位總督節制,基本解決了各鎮之間互不統屬的尷尬情況。
正德思忖了片刻,沉聲道:“謝閣老和李閣老以為呢?”
“老臣以為,四明所言在理。”
“老臣附議。”
兩個老油條見縫插針的說道。
。。。。。。
。。。。。。(未完待續。。)
第四百零九章 病入膏肓
從皇帝寢宮一出來,李東陽便湊上前來咳嗽道:“四明啊,你真覺得介夫適合做這三邊總督嗎?”
對於楊一清做甘陝總督,李東陽是沒有任何意見的。
畢竟楊一清是一步一個腳印過來的,又有巡撫陝西的經驗,屬於實力派。
可楊廷和卻不同。他雖然擔任戶部侍郎,但畢竟沒有巡撫地方邊鎮的經驗,就這麼把大同、宣府、遼東三鎮交給他,李東陽還真不太放心。
但他還是選擇相信謝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