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2/4 頁)
求,還有別的商賈可用。”
在大明朝四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商賈卻多的是。
那些縉紳雖然也都涉足商業,但畢竟是大地主出身,思想上還有諸多禁錮,在某種程度上不如市井出身的商賈有魄力。
王守仁要推行新政,用這些市井出身的商賈顯然更為合適。
“恩,眼下看這麼做確實是最合適的。”
如果王守仁二話不說直接繞開了這些本地縉紳,肯定會另縉紳不滿,這些人聯合起來抵制新政,那麼王守仁也會陷入麻煩。
雖然以他欽差的身份最終肯定能夠解決麻煩,但卻要平白耗費很大的精力。
而如果王守仁提前給這些縉紳打過招唿,給了他們機會,肯定會有不少縉紳願意與他合作。至於剩下那些冥頑不化的也就無需多言,棄之如敝屣即可。
對趙吉王守仁其實也是這麼個態度。他並不是想要用欽差的身份來壓趙知府,而是希望趙知府在大方向上和他達成共識。
他不需要趙吉站到縉紳的對立面,他只希望趙吉能夠不要拖後腿。
為官難,為父母官尤難。
此時此刻,王守仁才體會到謝慎的不易。
他治的不過是一縣之政,在執行過程中都遇到了這麼多的麻煩。四明可是要面對整個大明朝推行新政啊!
朝堂之上明槍暗箭,有無數人等著你犯錯,稍有不慎就會被對方抓住把柄。
四明這次的新政難就難在這裡。
如果新政大獲成功,自然什麼事情都不會有,他王守仁和謝慎都會名垂千古。
而一旦新政失敗,反對者就會一齊跳出來給推行新政的人炮製羅列出一堆的罪名。
政治從來就是如此。
在這個遊戲中沒有對錯,只有勝負。
從府衙出來后王守仁直接回到縣衙。趙知府那裡打過招唿他便放心了。至於接下來的事情倒沒必要摳到細微,順其自然就好。
來到後衙書房,王守仁提筆研墨寫了一封長信。
信是寫給謝慎的,將他抵達華亭縣後的主要舉措一一說明,並詢問了謝慎的意見。
雖然信件往來京師松江少說也得一個月,但溝通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在推行新政這種事情上,王守仁可不敢完全由著自己的性子來。
畢竟四明身居高位,站高望遠讓他來把關才是合適。
寫罷後,王守仁又仔細看了一遍,確認就是他想表達的意思後遂長出了口氣。
寫好之後他將信裝好交給了一名親隨,並囑咐他即刻出發前往京師,親手把信交給內閣大學士謝慎。
這個新政不是四明一人的,也不是他王守仁一人的,而是天下有志於改革大明弊政的仁人志士的,是屬於天下人的。
《禮記》中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王守仁必須把這個差事辦好,他沒有退路。
一旦華亭的新政施行出了問題,肯定會被反對者揪住不放大肆抨擊,再想要根除大明朝的痼疾就十分困難了。
他二人一人在內一人在外,齊心協力倒未必沒有機會和這些縉紳官僚扳扳手腕。
有些事情只有做過了才不會後悔,尤其是在大明朝如今看似繁榮實則暮氣沉沉的情況下。
他知道他這個欽差也是四明竭力爭取來的。那袞袞諸公有幾個真希望變革的?他們巴不得一切因循守舊,這樣才能子子孫孫無窮盡的享受富貴榮華。
如果沒有這個欽差的身份,一來知府趙吉那裡不會對他那麼和善,作為下級做什麼還得得到趙吉的允准,可謂處處掣肘。
而且如果他不是欽差,在面對本地縉紳時也很難做到如此得心應手。
說到底,這些縉紳怕的不是他王守仁,而是他背後象徵的至高無上的君權。
他們怕的是天子!
天子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誰要是違拗了他老人家的心意,一定會撞得頭破血流!
。。。。。。
。。。。。。(未完待續。。)
第四百四十五章 老首輔的善意
大暑之後是立秋。
“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的到來是由夏轉秋的標誌,自這日起天氣也漸漸涼了下來。
京師的百姓將石楠紅葉剪成花瓣插在鬢邊以作慶賀,至於朝中諸公,也放下了手中的繁忙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