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第2/4 頁)
到遠處,把一條小魚吞進肚子裡。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元首信奉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她深信今後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悠閒自在。她坐在潭邊,四面竹樹環抱,寂寥無人,那幽深悲涼的氣氛,簡直蝕骨傷。
她拿出隨身攜帶的芬蘭刀在那顆最粗的樹幹了刻下了幾個字:“1942年8月14日,冉妮亞到此一遊。”歪著頭看了一會,補上了一行字:“元首,我愛你。”一想到明天她隨同元首衣錦還鄉,參加拉脫維亞開國大典,她心裡激動難耐。
……
冉妮亞朝思暮想的人此刻正在維也納。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Lang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這座世界名城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兩旁林廕庇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在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蹟。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金色大廳是每年舉行新年音樂會的地方。
當然對元首來說,維也納也是他青年時窮困潦倒的地方。今天,他來不及遊覽市容,匆匆忙忙去參觀防空塔。
1940年1月至42年3月之間,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德國投下了約9萬噸炸彈。隨著美國空軍的不宣而戰,僅僅在1942年4、5兩個月就投下了1萬噸炸彈。
在德國空軍的打擊下,英美空軍的千機空襲變成了多批次、多架次的持續襲擊,有時一架飛機就能讓整座城市的人躲進防空洞。今年6月,元首批准了凱特爾人民議會的建議,在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柯達工廠區、羅馬尼亞油田附近和古都維也納興建了U潛艇造船廠漢堡和維也納建造具有防空功能的要塞炮塔—這就是所謂的高射炮塔——李德叫防空塔。
高射炮塔的建造方案是以德國建築界權威、人民議員維德曼博士在戰前的設想為基礎改進的。依據其設想,在德國南部重鎮慕尼黑的火車站附近建造8座高30米的防空塔,以便應付未來戰爭中,敵國對德國重要目標的空襲。
不過,當時第三帝國的官僚們還未充分認識到轟炸機的真正威脅,這一計劃沒有被批准。後人在其構想上加以改進,從而演變成後來的高射炮塔。
高射炮塔一般為長70米,寬70米,高35米,頂部通常裝備了4門128mm高射炮8門,以及37mm機關炮和作為防禦用的20mm機關槍若干,炮塔擁有自己單獨的蓄水槽和發電裝置,同時還配備了大型烤麵包設施。還有裝備雷達以及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等,每個塔駐紮6名軍官和160名士兵。
在盟軍轟炸機編隊飛來之際,高射炮塔實施“彈幕”戰術:在3…4秒之間,所有高射炮以最快速齊射,打出一個240米範圍的正方形“彈幕”,以便給來犯敵機造成最大程度傷害。
高射炮的操作手主要是德國空軍的高炮部隊成員,但是隨著戰爭持續進行,從蘇軍俘虜中挑選志願者充當炮手,這些志願者主要來自烏克蘭。
維也納的高射炮塔集中建設在市中心地帶。元首透過電動提升機來到塔頂,席臘赫得意地說,高射炮塔是一種大膽的防空戰術體現,其構造設計優秀,結構堅固而耐用,作為防空要塞非常稱職,既可預警,又可防空,還能起到防空洞的作用。不久前英國飛機轟炸期間,共有近2萬市民躲避進塔裡面。
“好是好,就是不能動。”李德有些惋惜。空軍副官擠到前面,指著遠處山上的黑線說:“元首請看,那裡是流動小型防空塔,敵機來時裝在鐵軌上的防空炮順著鐵軌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