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第3/4 頁)
推遲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其實是已經放棄了這一計劃。
進攻蘇聯將會是一場艱鉅的戰爭,畢竟蘇聯不同與法國或波蘭,它有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實力和廣闊的戰略縱深,這一點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是有著清醒認識的。希特勒寄希望於發動一場大規模的突然襲擊來一舉擊潰蘇聯,這就對戰役的突然性和隱蔽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希特勒是一個天生的演員,他希望透過一系列政治活動使斯大林相信,德國不會在滅亡英國之前進攻蘇聯。他甚至企圖以拉攏蘇聯瓜分戰後世界為誘餌,使斯大林對當前的蘇德友好深信不疑。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和他的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一手導演了這場政治活劇——邀請莫洛托夫訪問柏林。
莫洛托夫抵達柏林的當天,在柏林車站站臺上,德軍外長與蘇聯外長熱烈擁抱,而在總理府上,希特勒對將軍們釋出了“第18號指令”。他在指令的第五條明確寫道:“為了摸清俄國在最近的將來的態度,已經開始和俄國舉行政治會談。不管這種會談的結果如何,根據口頭命令為東線所進行的一切準備工作都應繼續進行。有關這方面的指令即將下達。
當然,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自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斯大林一直恪守諾言,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德國巨大支援。
1940年,斯大林滿懷欣喜地注視著德國的戰車開上了通往西方的道路。蘇聯從來沒有真理的《真理報》不斷對德國武裝部隊的輝煌勝利表示最熱烈的祝賀。他原本是希望納粹德國與英法兩虎相爭,他好漁翁得利。然而法國的快速淪亡卻大大出乎斯大林的預料。希特勒接下來的行動更加引起了蘇聯的懷疑和指責:1940年8月,德國在事先沒有通報蘇聯的情況下同芬蘭達成了協議,前者向後者提供武器,而後者則允許德軍過境到挪威。
9月德國對羅馬尼亞提供安全保障,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結成軍事同盟。斯大林對於德軍下一步的動向感到了疑惑和恐懼。一方面,他加強了對德國的綏靖,特別是在經濟方面供給了德國更多急需的戰略物質。
此時斯大林的典型態度是: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德國不是對烏克蘭的小麥垂涎三尺嗎?好吧,我給你給夠,你不惦記了吧?德國不是沒有石油嗎?好吧,我給你供應。德國不是不產棉花嗎?好呀,哈薩克的棉花趕緊去過去。
另一方面,他又急切地想知道德國會不會或者會在何時進犯蘇聯。正在這時,10月13日裡賓特洛甫發來了邀請蘇聯參加德意日《三國條約》的信件,斯大林也急於瞭解希特勒的想法。莫洛托夫就是擔負著這樣的使命登上了開往柏林的列車。
第05節 互不相讓
當然,斯大林也絕不會停留在瞭解希特勒的想法上。蘇聯也著手建立“東方戰線”。從1939年10月到1940年7月,蘇聯在德國的默許縱容下大肆攫取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透過發動戰爭,蘇聯從芬蘭奪取了大片土地,並迫使波羅的海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三國“自願”加入蘇聯,成為其加盟共和國。其後又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至此,蘇聯稱為建立“東方戰線”的行動使蘇聯的西部邊界向西推進了200——300公里。
期間由於德國正忙於北歐和西歐戰事,無暇東顧,希特勒對蘇聯超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議定書趁火打劫的行為雖然十分惱火,但只能啞巴被爆菊——有苦說不出。斯大林在搶奪果實後也想安希特勒,希望透過談判,迫使希特勒承認蘇聯的行為。
1940年11月12日,時值柏林的深秋季節。上午11時,莫洛托夫一行65人抵達柏林火車站。在站臺上,布林什維克的使者受到了納粹外長裡賓特洛甫的熱烈歡迎。在隨後的兩天,莫洛托夫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恭維話,受到了十分隆重的款待。希特勒用盡了一切辦法要使他相信,德國試圖與蘇聯繼續保持友好。
當天中午,裡賓特洛甫同莫洛托夫進行了簡短的交談。德國外長堅定地表示,大英帝國的末日業已來臨,剩下的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德國一到氣候條件許可,就要堅決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從而徹底摧毀英國。到目前為止,這種大規模的進攻迄今之所以未能進行,完全是由於天氣不良的緣故。”
裡賓特洛甫強調,“軸心國家由於具有異常強大的實力地位,因此,它們所考慮的,不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如何迅速結束這場已經打勝的戰爭。”
對於德國外長的誇誇其談,蘇聯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