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策下,以後的抗金大業恐怕會遭受很大的挫折。所以,我不阻止你北上投靠信王,甚至因為信王如此看中你,而希望你去。但是,你要想明白,宮廷之事和皇位之爭恐怕在將來會很激烈。你投靠了信王,必然會交惡陛下,所以,一切由你自己定奪。”宗澤將信王的信件遞給岳飛,語重心長的說道。
岳飛結果書信來一看,不但對信王趙榛對一切都瞭如指掌表示佩服。並且對信王如此看重自己感動的一塌糊塗。
岳飛一生的宏願是盡忠報國,還我河山。要實現這個宏願,不光是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打得出來的,還得要有成熟的政治經驗,和正確的鬥爭策略。宗澤在一年之中所上的二十四份奏章,與許多軍事文書,大部分都讓岳飛看過。趙構的言行得失,正是他們經常探討的話題之一。
東京廣大軍民萬眾一心,渴望渡河北伐。趙構為了討好金國,對宗澤事事進行掣肘。在激烈的對金作戰中,統制閻中立戰死。宗澤孤身招降王善等人。在宗澤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和嘔心瀝血的抗金之下,趙構的小朝廷卻在背後捅刀子,下詔“解散勤王兵”。
趙構在詔書中說:“遂假勤王之名,公為聚寇之患”,使得宗澤對外調不來勤王之帥。宗澤有苦難言,為了給朝廷保持臉面,隱忍不發。有些問題實在解決不了,被逼得通宵不寐,繞室徘徊,最後終於病倒。宗澤之病為何而起,為何日益沉重,為岳飛親眼所見。他看在眼裡,痛在心裡,他深知他的知遇之恩的宗澤現在已經病入膏肓,其實就是被趙構有意逼成這樣的,這種用軟刀子殺人的手段比用明晃晃的鋼刀殺人更為殘酷。
透過這段時間宗澤的耐心教誨,透過岳飛自己的親身感受。岳飛已經漸漸的成熟了,他現在已經不可能與以前一樣衝動了。他也已經把比他小四歲的年輕皇帝趙構看穿看透了。
要是沒有特種兵趙榛的穿越,按照原來歷史軌跡走下去的話岳飛為了救國救民,他一方面要儘量發揮自己的指揮才能,從趙構那裡取得更多的兵權與更高的職位,努力左右局勢,繼承宗澤的遺志,早日渡河殺敵,還我河山。
另一方面,又要不失時機地與趙構鬥智,儘量推動他從投降走向抗戰,推動一時算一時,推動一次算一次,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公開決裂。成熟了的岳飛,知道自己和趙構之間還要共同走過一條不短的道路,必須又團結又鬥爭。因為他們不是一路人,不是一條心。
岳飛委曲求全,顧全大局,是為了能夠實現還我河山的壯志。趙構委曲求全屢示恩寵,是為了利用岳飛保護自己的帝位,出於一片私心。
綜上所述,所以趙構在殺岳飛的時候絲毫不猶豫。而岳飛在舉薦當時還不是太子的孝宗皇帝當太子的時候不怕趙構的遷怒。其實岳飛不是傻子,他只是一心想要抗擊金軍恢復河山。哪怕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結果,忠勇的岳飛被“莫須有”的罪名誅殺了,一代忠良蒙受千古奇冤。
這時,岳飛已經看透了趙構。而此時,岳飛卻從趙榛的信中看到了一代聖賢明主和一個提供自己發展才華的大舞臺。
趙榛是李貴妃所生,趙構是韋氏才人所生。憑藉出身,趙榛要比趙構更適合當皇帝。而且此時趙構由於身體的原因無法有子孫後代。信王趙榛或者信王趙榛的後代,必然是將來皇帝的不二人選。血統繼承,這是趙構也無法改變的事情。
所以,跟著信王,只要信王不死。岳飛就知道自己必將有更大的作為。此時的岳飛還不知道將來他會得到趙構的重用,現在的他官職卑微,能被信王如此重視,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情湧在他的心間。
看到岳飛的樣子,宗澤微微一笑,他知道了岳飛的選擇了。宗澤看著馬擴說道:“人你帶走吧,我能做到的就這些了。告訴你家信王,鵬舉是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一定不要虧待了他。”馬擴躬身說道:“請宗澤老帥放心。”
隨後,宗澤對岳飛說道:“鵬舉,趁著我還有點權力的時候,我批准你帶本部人馬北上。你拿著我的令牌,將來的路,你只能自己走了。你記住,能恢復我河山,驅逐金狗的人,才是明主。”
岳飛接過令牌,立刻滿臉淚流的跪下磕頭。他知道,此次一別,就是與宗澤的永別了。“不要做兒女態了!我希望我在九泉之下,看到金軍被你們驅逐走的那一天!”
岳飛走了,不過馬擴卻沒有跟他一起走,馬擴還有任務在身。岳飛帶著本部八百勇士,即刻北上,直奔太行山方向而去。
在趙榛的大營帥帳,趙榛拿出了些財寶分給了番兵將領們,看到他們一副傻乎乎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