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誰才是網際網路(第2/3 頁)
打的牌就很少了。
辦公應用這些,是王安的一貫強勢,能發掘的需求早就發掘完了。
顧驁只能寄希望於一款劃時代的重磅應用。
而且是一款不僅給WPS-BOOK筆記本使用的應用,更是可以相容發售到WPS的老款桌上型電腦上,也就是說在WPS-OS自家作業系統的機器上都能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天晚上下班之前,約翰錢伯斯給了他一個好訊息。
“老闆,您兩個月前佈置的那個事兒,軟體部的人已經搞出點眉目來了——基於那個布列塔尼亞佬、蒂姆.李的WW-WEB,開發的獨立核心訪問器,支援圖形操作和資料夾瀏覽。
協議也是用的WWW的協議,不過因為目前還沒有服務提供方的授權,暫時無法使用,我們只能花錢模擬測試。”
約翰錢伯斯來彙報的時候,軟體部門的負責人也是跟來展示,兩人拿了一臺半成品的筆記本工程樣機,還有一臺預裝了的測試桌上型電腦,向顧驁演示。
原來,顧驁指望贏得短期優勢的獨門應用,正是一款瀏覽器。
當然了,在1991年就研發瀏覽器,那是個高科技的活兒,絕對不可能跟後世那種小牌一樣用別人的瀏覽器核心、外面套個皮就算數。
不過,也別把這玩意兒想得太複雜,因為如今瀏覽器要服務的物件,也是非常簡陋的,要索引的資料和檔案也非常稀少。
“很好,我看一下效果。”顧驁在索引框上點選著選項,然後在自行架構的測試資料庫裡檢索檔案內容,遠端瀏覽,開啟,訪問閘道器解析……
一些基本的操作,至少勉強是能跑通了。
有些不瞭解網際網路早期發展史的看官,可能會覺得懵逼:1991年哪來的網際網路?又怎麼會需要瀏覽器呢?
其實,1991年確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網際網路,只有一些可以遠端異地訪問的“各自為戰區域網”。
但是這種“各自為戰的區域網”,又跟80年代初開始的傳統區域網不太一樣。
80年代的區域網,就是跟後世大家公司裡很多電腦局域連線效果差不多,是不能隨便新增允許接入節點的,當時叫UUCP,也就是用於UNIX系統電腦之間的組網檔案傳輸、複製。
管理閘道器的人允許這個區域網有多少成員多少訪問者、分給你多少IP,就全部定死了(當然,那個時候甚至都不叫IP地址,但確實是有一個定址工具的)
曾經當過國務卿、退休後去當董事的黑格閣下,他當董事的那家公司“美國線上”,就是從1985年開始,經營基於UUCP線上傳輸遊戲軟體銷售業務的公司。
至於如何實現遠端傳輸,主要是靠電話線的撥號頻寬。(當時還有人用UUCP發電子郵件,性質跟發傳真差不多)
那種生意後世很難想象,可以大致類比成“你給了對方錢之後,對方在網上把下載檔案拷給你”。但絕對不是後世那樣直接傳輸或者留個種子網盤什麼的,操作是很繁瑣的,需要專門的資深技術員來除錯操作,中國人肯定都沒見過。
那麼,90年代初、網際網路出現之前這幾年過渡期裡,那些新的“可擴充套件區域網”,跟UUCP又有什麼本質差別呢?
這兩年裡,有兩個對後世影響比較重大的新事物。
一個是歐洲人搞的WWW,也就是WorldWideWeb(全球資訊網),這個東西最初是布列塔尼亞研究員蒂姆.李,和他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群同事,弄出來的一個資料庫檢索訪問工具。
一開始他們的目的,是弄一個跟後世維基百科資料庫類似的知識庫,可以隨便在哪兒訪問資料庫裡的東西,而且可訪問許可權的驗證要比UUCP簡化很多,還加入了超文字。
(80年代的UUCP要新增新的訪問者是需要閘道器來操作、給授權的。就像一家網咖的區域網要加電腦,要網管人工操作。所以不能“隨便不經過任何人同意就直接增加新的訪問者”,那就肯定不算“開放的網際網路”,網際網路你得是誰想上就能上的)
WWW(全球資訊網)是在1990年年初誕生的,距離顧驁眼下這個時間點,已經是20個月之前的事兒了。
但是,全球資訊網剛誕生的時候,它也不算真.網際網路,它的影響力只是侷限在歐洲的科研圈子裡,至今為止也才發展出大約幾百個付費訪問節點。(那時候上這種“區域網”還要給資料庫運營方錢)
因為技術發展到了這一步,世界上總會有聰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