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悲天憫人(第2/3 頁)
。
最簡單的數學演演算法,就相當於滬交所那些股票,在5個月裡平均漲到了4.6倍。就算這一世有顧驁壓行情,3倍多肯定還是有的。
可惜本金只能投那麼多,盤面容量絕對值太小。歷史上92年新股全上、形勢最好的時候,總市值也沒破千億人民幣。而年初290點顧驁入市的時候,新股數量都沒美髮全,整個滬交所全部股票更是隻值220億。
也就是說,當時不算特區那邊,全中國的股市容量也就220個億,還要考慮到中國特色流通率比較低,90年代普遍流通率都在28%徘徊,所以年初全中國的流通股、可認購新股,也就60億人民幣而已,折算美元才8億多。
說難聽點兒,顧驁要是想買,肯從其他地方擠點資金出來,多股權質押融一點,區區60億人民幣還不夠顧驁一個人投的呢。
換個視角,顧驁這些年投給香積電的資金,就等於整個中國股市了{雖然只是一個只有40多支股票的小股市}。
最終,顧驁也只是擠進去了15個億人民幣的資金,就把所有曾經要攤派的籌碼都吸光了,能引誘成交的流通股也都吸到了,還提前讓市場顯得很繁榮,再多他也弄不到認購證。
這是他的低調,會做人,只佔中國股市四分之一的籌碼{流通股的兩成,再乘以流通率的話,只佔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不到一成,所以完全不起眼,不招人恨}
有了顧驁這筆錢調峰蓄谷,也免得虛火來的時候火氣太旺,虛火退散的時候又太慘,也算是救國救民了。他自己只要15億變成40億,深藏功與名就好。
這個世界有了顧驁的資金踩著,峰值肯定是衝不到4.6倍高位了,衝到個3倍多,就能把中國敢進股市的閒錢壓力消化掉。
……
回滬江光買股票肯定不行,畢竟顧驁是來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國家建設的。
所以,已經鋪墊了一年多的江東開發新區,顧驁怎麼也得支援一下。
反正股市盤子太小,吃不下他的閒錢。
顧驁也非常有社會責任感,跟市裡的領導談得非常友好愉快,甚至連造橋修路那種基建專案都稍稍投了一點,在建的東方明珠如果願意他也可以參一點,大不了用將來電視臺的一部分股權來償還投資——只要國家政策允許省級電視臺有私人資本或者外資入股就好。
{至於具體是私營資本還是外資,對顧驁這種人是沒影響的。政策想要什麼資他就能給什麼資}
顧驁還非常慷慨地表態了願意在滬江也佈局一些試點創業專案,比如他即將搞的網路科技研發基地,或者還在擴建中的液晶、電池材料技術研究基地。
1992年的江東大部分地皮還太偏遠,什麼配套都沒有,市裡也拿不出手。所以只要是顧驁這種級別真心來的高科技創新企業,都規劃在陸家嘴也塞不滿,地皮當然是隨便批了。
顧驁還得償所願,在陸家嘴的東方明珠塔工地附近,拿了不少綠地作為人才房宅地,將來蓋上豪華別墅分給他名下的科技人才和得力專案高管。
這些房子暫時當然還不值錢,如今哪怕是陸家嘴,也是一套房都抵不上浦西一張床的,不過再過個四五年,江東這邊至少陸家嘴就徹底起來了。
所以顧驁也不急著分,過幾年再說好了。
他的那麼多舉動,也引來了滬江地方上媒體的跟進報道。比如《新民晚報》就苦苦預約了好多次,終於被顧驁安排了接見,趁機問了很多問題。
“顧先生,請問根據您最近的產業動作,是否能夠證明,您對於本市的江東開發規劃非常有信心呢?能說說您一共投入了多少專案嗎?”
“方便透露您在滬交所投入的資源大概是什麼規模嗎?您是否認為,經過精挑細選上市的滬交所股票,都是優質資產呢?所以才不需要攤派認購證、得到那麼多熱心投資者的擁護?”
說實話,這些問題都很沒水平,而且一看就是帶著答案來的,屬於誘導性問題。
問你支援不支援開發江東新區,顧驁還能說不支援麼?
問你滬交所的新股是不是優質資產,顧驁還能說是垃圾股麼?
幸好,顧驁本來也只是想這段時間在內地財經媒體上多露露臉,顯得他的關注點都在從國內撈錢方面,所以配合一下也就算了。
對方想聽什麼答案,他就說什麼答案,一派請韭菜進場的莊家的慈眉善目。
而且每次記者來採訪的時候,顧驁都是在看wèixīngdiàn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