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腦洞大如天(第2/3 頁)
人拍得出來——人家畢竟是後世天字第一號的攝影師,天賦異稟,天生那手感就特別穩,相當於是“人機合一”的境界。
即便如此,最後的拍攝效果也微微有些抖,不過不影響觀看體驗,反而給了觀眾一種“凌厲”的感覺。
顧驁把這裡面的原理大致解釋了一下,馬風才很羞愧的樣子,收回了自己的需求:“原來野外跟拍這麼難的……我沒學過攝影,老張老顧,你們別見怪。”
顧常衛商業互吹地笑笑:“沒事兒,其實你非要野外跟拍絲毫不抖的拉風效果,也不是不可能啊。你們不是跟港商有關係麼,我聽說好萊塢那邊,三四年前就有一種叫‘斯坦迪康’的裝置了。
這兩年又有所發展,有大型裝在車上防抖的,也有背心一樣穿在攝影師身上的。我看圈子裡的前沿動態,好像香江邵氏就斥巨資買了一套車載的,還在香江的報紙上吹噓過,我們導師跟咱說過這新聞。”
“斯坦迪康”,也就是英語steady-cam的音譯,cam是camera的縮寫。所以意譯就是“相機穩定器”,顧名思義是一種機械防抖裝置。
幾十年後,哪怕是手機這樣的小玩意兒,都會有“光學防抖”的設計,具體就是在攝像頭旁邊弄一些運動補償器,然後與手機本身的g-sensor(重力加速度感測器)聯控,進行閉環反饋補償控制,甚至靠圖形軟體計算補償。
但是在70年代,斯坦迪康還沒有任何軟體補償,都是些巨大的純機械補償裝置、加上簡單的晶片和控制電路。因為這東西1973年才在好萊塢的實驗室裡測試出來,75年左右剛剛在好萊塢試商用。
一開始都是車載的大型裝置,77年好萊塢才出現了第一套背心式的,也就是可以由攝影師穿在身上。
歷史上這種“玩物喪志”的東西,整個80年代都沒有進入中國,一直到92年進一步開放後,才有進口。
國人想體驗“中國人首次用斯坦迪康拍野外運動機位”的效果,可以回去看94版《三國演義》。第30集“舌戰群儒”中,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那些“從趙雲視角往後看、看著曹軍戰將紛紛從兩側往後落馬”的鏡頭,就算當時斯坦迪康應用的最高技術寫照了。
馬風並不是很懂行,他跟滬江製片廠的徐凌廝混了那麼久,都沒聽說過“斯坦迪康”這個名詞,如今聽顧常衛說,美國那邊都才出現了兩年,頓時心疼起自己的錢包來。
“這東西……應該很貴吧?”他都不敢大聲問。
“剛出來的新東西,肯定貴了。聽說好萊塢那邊精度最高的款式,至少十幾萬美金一臺。”顧常衛倒也敢開口,畢竟他只是當擺擺龍門陣,扯扯西洋鏡,並不覺得有人會打算買。
“嘶……”馬風倒抽了一口涼氣,連忙歇了念頭。
十幾萬美金,新技術剛誕生的時候,要價還真是黑吶。這點錢,都夠顧哥再引進兩部曰本片在內地的版權了吧,居然只拿去買一件給攝影師防抖的輔助裝置?
咱還是寧可繼續固定機位拍攝吧,不追求機位的野戰跟拍了……
然而,就在當事人都歇了念頭的時候,本來置身事外的顧驁卻開口了:
“這種東西,其實也能國產化吧?晶片和控制電路應該沒什麼難度,關鍵是慣『性』感測器,或者說重力加速度感測器的靈敏度、還有響應反饋速度問題。精度越高、反饋計算越快,防抖效果就越好。”
顧驁後世作為碼農,跟智慧手機軟體打交道不要太多,這裡面的原理自然是觸類旁通。
“感測器啊……好像很高階的樣子。美國人能賣那麼貴,是不是因為這種感測器只有他們才能造?”馬風不懂技術,只能虛心捧哏。
顧驁內心盤點了一下,自言自語地分析:“也不是,所謂的加速度感測器,核心只是陀螺儀,不追求精度的話,國內能生產的多了去了——嗯,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應該是海軍導彈研究所的。
反艦導彈要用到的慣導誤差消除器,對陀螺儀的精度要求最高。就不知道我們目前反艦導彈用的,能不能趕得上美國人民用的了……”
“為什麼一定要是反艦導彈呢?防空導彈反而不好麼?”馬風直覺覺得防空導彈跟蹤的目標速度更快、導彈也更機動靈活,便有此一問。
“這你就外行了。防空導彈是全程在高空飛行的,不存在利用地球曲率躲避地方雷達死角盲區的問題。敵我的雷達自始至終都可以照得到對方,導彈的慣導誤差修正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