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場 人生就像一場旅行(第2/3 頁)
這個該怎麼表現?”
顧驁端著兩根指頭,敏銳地說:“抽菸肯定是不好的,所以我們肯定不能顛倒是非說抽菸好,但是我們可以換個角度,說另一件事情更不好,那就是失去自由意志。”
饒是馬風已經算天子第二號大忽悠,還是被顧驁的思維跳躍『性』晃得找不著北了。
而一直旁聽的張一謀和顧常衛,更是驚訝得連馬燕紅的精彩高低槓都不看了,注意力全部被顧驁的裝『逼』言論吸引:“這都行?”
顧驁智珠在握:“怎麼不行,我們這樣假設好了——首先,計算機你們都見過吧?”
三人異口同聲:“聽說過,沒見過。”
“咳,沒見過不要緊,聽我說結論就是了,”顧驁沒想到大家居然還沒見過,“計算機誕生30多年來,運算能力發展有多快?十五年前,英特爾公司的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就提出了‘每過18個月單位密度cpu運算速度翻倍’的預測,被稱作摩爾定律。
這個定律至今一直有效,在電子載體這個時代裡,也會繼續有效下去,持續幾十年。所以計算機的處理速度,是每15年翻1000倍。我們現在是初代計算機的百萬倍,三十年後是我們現在的百萬倍。
技術發展到那時候,阿蘭圖靈所說的人工智慧或許還不能徹底實現,但在某些判斷、統計和推演上,超越人類,是輕輕鬆鬆的。
那麼我們假設,如果有一天,你有一個感測器助手,能監控你的生理指標、然後用計算機進行資料分析,告訴你你如果今天再吃一包巧克力,就會增加萬分之一的糖『尿』病風險,你是吃還是不吃?
如果他進一步告訴你,根據你現在的身體綜合狀況,你補充某種維生素、甚至吃某種處方『藥』,對你的健康狀況有好處,你是做還是不做?就算,我們假設它預測成功的機率不能全對,但誤診率絕對比人類醫生要低——至少比說‘吸菸有害健康’的人類醫生要低。
馬風,你還記得我是怎麼從太東電器手上,把『射』擊遊戲機的概念攫取過來的麼?你還記得,希捷是怎麼從上一代ibm硬碟供應商那裡,把市場搶過來的麼?
就是因為上一代硬碟商和太東電器太相信市場調研資料了!因為革命的東西,永遠不是歸納資料能夠演繹出來的,這是一個底層顛覆的東西。
人類如果做什麼事情,都追求‘根據大資料來說最划算’,那他還做什麼人呢?直接去做機器就好了。允許不划算,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有權做出不是最划算的選擇,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崇高所在。
你從一個高峰邁向另一個更高的高峰之間,不是一路往上走的,而是要先下山。如果時時刻刻要最划算,你就不肯下山了,一輩子限制在第一個山峰上了。
所以,人類應該享有生命健康權,這是基本人權之一。但是在生命健康權之外,更崇高的是選擇的自由,是自由意志——包括一個人有權選擇暫時自我傷害,哪怕沒有理由。因為機器人是永遠不會無緣無故自我傷害的,它們太效率了。有權自我傷害的,才是崇高的革命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讀完這首詩,你覺得為了自由意志,拋棄幾分鐘壽命還算很難麼?
其實我也不愛抽菸,但我抽的不是煙,我是在提醒自己,哪怕有一天,計算機發達到能幫我做一切選擇,但我至少還有選擇自我傷害的自由——
當然了,煙這個東西肯定是不好的,因為它有成癮『性』,用任何有成癮『性』的東西來提醒自己自由意志,往往是逃離了前一種精神控制外力、卻被另一種外力俘獲。我剛才的理論,如果要想完美,最好是換取一種沒有成癮『性』的自我傷害渠道。”
三個人都聽得目瞪狗呆。
臥槽?漢語的忽悠技術,竟然能發揮到如此高絕的程度?
簡直是高山仰止。
生死人,肉白骨。
“這……不能否定健康,但是用自由和健康來讓人們做出選擇?顧哥您是怎麼想到這個角度的?”馬風驚駭地呢喃著,似乎發現了口才的新大陸,也陷入了又一次深層的反思,
“今日才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唉,我這種當老師培訓出來的口才,到底不如顧哥這種按外交官培養出來的口才。”
顧驁笑道:“其實也不難,美國人幾年前就有萬寶路的御用說客在研究這些話術了。我不過是與國際接軌。他們最大的武器,就是用‘健康’和‘反抗權威意見’來讓消費者權衡。
美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