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運籌帷幄(第2/3 頁)
現在物資雖然更稀缺,但他要的畢竟只是錄音機。
……
出了姐姐這一檔事,顧驁也無心複習。
第二天上課時,就開始翻看昨天剛剛去市圖書館借來的文獻。
至於放學後,他還準備問問馬風,打聽一下黑市行情的事情。
他借來的文獻,一本是地方誌,另一本則是如今國家的對外貿易政策彙編。
之所以要借書,是因為顧驁對姐姐所說的茶場原址是宋六陵、一直到60年代都還有遺蹟可以被“除舊迎新”感到懷疑。
他倒不是怕姐姐騙他,而是覺得有可能以訛傳訛。
顧驁前世是理科生,不學歷史,但他也愛看殺韃子的皇漢穿越小說。在某點一本叫《大宋權相》的書裡,他依稀記得看見過一個情節:
歷史上的宋六陵,是被蒙元韃僧楊連真伽給毀了的。說楊連真伽破棺『裸』屍,攫取了全部陪葬珍寶。
可姐姐卻言之鑿鑿地說,一直到60年代宋六陵遺址還在,這不就矛盾了麼。
要麼是姐姐口口相傳記錯了,要麼就是吳老狼寫錯了。
如今,查了市圖書館的一手資料,顧驁才明白過來:兩者並不相悖:
蒙元開國的時候,距離宋六陵才幾十年。那時候的古人,哪來的文物意識?楊璉真伽挖墳的目的就是奪寶,所以只拿些當時就已經很值錢的陪葬品,比如金銀珠寶,名人字畫。
至於享殿的器物、建築材料,這些東西在700年前是不值錢的,韃子也懶得刻意費力、去計劃『性』地徹底毀壞。
所以直到60年代,即使經過700年的風雨,以及無數次盜墓,依然可以確認還剩宋孝宗、光宗的享殿,依然有地面遺蹟,只是其他四陵的地表部分『蕩』然無存了。
這最後兩座享殿的殘骸,確實是除舊迎新的時候徹底墾平的。
“唉,可惜了。能挽救多少算多少吧。”顧驁內心嘆息著。
他本來是工科生,連盜墓小說都不看的那種,對考古和收藏文物興致寥寥。但既然遇到這種事情,與公與私沒有不管的道理。
他打算花點錢,“毀家紓難”從其他知青手上搶收,能買多少算多少。至少不能眼睜睜看著王平山把東西都賣給外國人。
看完地方誌史料,顧驁又翻了一會兒政策彙編。
從書上,他進一步瞭解了目前文物進出口的規定:
如今的古物出口創匯合法渠道,主要是兩條。
第一條是國家特許經營的出口機構,主動向國外出口。
這個渠道雖然目前管理比較混『亂』,但畢竟還有一些五六十年代有關部門頒佈過的規章可以借鑑,規定過哪些能賣哪些不能賣。只是十年不可描述期間,因為社會現實而鬆動了。(79年7月後就全面規範了,但主角不知道。)
第二條途徑,就是來華的外國人或者華僑來國內旅遊、考察,然後少量買些收藏品、離境時自己帶出去。
這種交易的規模比較小,但管理完全是空白,幾乎什麼都讓帶。
顧驁在文獻中,查到了一份中央檔案決議,是文物管理局提交的,名叫《對外國人、華僑、港澳同胞攜帶、郵寄文物出口鑑定、管理辦法》。
從表述上來看,這份檔案貌似能解決問題,但目前才剛剛透過,國wu院的批示是要今年10月正式實施。
法不溯及既往,這意味著該檔案趕不上王平山的事兒了。
顧驁也無法從“倒賣古物”的角度舉報他任何罪名。
只能從流氓和投機倒把著手了。
……
翻完這兩本厚厚的文獻,基本上也到了下課的點兒了。
隨著鈴聲一響,學生們鬨堂而散。顧驁也收好了書,然後招呼馬風跟他一起去辦點事。
馬風最近一週貌似挺忙的,也不主動找顧驁“幫閒”了。
顧驁拉他出門的時候,隨口就問他:“最近忙啥呢?我不會耽誤你賺錢了吧。”
馬風態度依然很恭敬:“顧哥你這就說笑了,要不是你罩我,帶我見世面,我能有現在這麼好過?啥事兒也比不上您的事兒。”
不過,恭敬之中,馬風那種自得的表情也是掩飾不住的。
所以他自然而然聊起了最近的成功:
“不瞞你說,我最近想到了條蹺課來錢的路子——坐汽車火車去滬江倒賣不要肉票的肉,太危險,畢竟要介紹信才能買車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