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被迫當了高考移民(第2/3 頁)
把我買到的這些東西留在吳越本地展覽保護。可惜,貴國法律目前對此完全是空白,姚課長也幫不了我。這事兒只能慢慢來了。”
“你真的肯把東西留在國內?那我會記住您的友誼的。有機會的話,我一定幫你。”顧驁對山下義久又高看了一眼。
山下義久也很直白:“是貴國司法系統處決了王平山這個壞人,給了我信心,讓我願意相信你們在保護古文明方面的政策不容易再發生反覆了。
我也不純粹是來做善事的,我只希望,有朝一日這種私立博物館能過審的話,能掛我個人的名字命名,讓歷史記住我對文化的貢獻。”
顧驁默然,經此一事,他對山下義久的名聲痴狂度,也算有了深刻認識。
這人對名譽的執著,不亞於海瑞。有了錢之後,就想留個美第奇家族那樣的美名。
“我會幫你留意的,後會有期吧。”
顧驁禮貌地告別,跟姐姐隨車回了省城。
……
因為顧敏出的事兒,她自然是不可能再回鄉下『插』隊當知青了。
不過顧家必須出一個知青的指標,是不會變的。上面唯一的鬆動,無非是允許稍微留幾個月空檔期,等下個月顧驁正式畢業後,再由他下鄉頂替。
不過,老爹顧鏞在單位裡問了秦廠長,以及負責安排相關工作的同事,又帶回了一個不太樂觀的訊息。
他是在當晚一家人吃晚飯的時候說的:
“你們搞出那麼大動靜,會稽是別想去了。連錢塘本市的幾個農場,都各種跟廠裡說沒指標,不想收你呢——鋒芒太過,被人忌諱了。”
顧敏默然,拍了拍弟弟的肩膀:“這事兒都是姐害了你。你要不是為了幫我,鬧出這麼大動靜,也不至於被人這樣嫌棄。”
畢竟,一個還沒『插』隊的知青,就把一個茶場的樞機弄得父子槍斃、斷子絕孫,這事兒影響太震撼了。
本地的公社/農場樞機們,那都是一個圈子裡的,肯定訊息靈通,多多少少要忌憚,犯眾怒。
不過,顧驁卻很貼心,反過來安慰姐姐:“沒事兒,你當初還開玩笑,說我去了臨安,就得進大山吃『毛』竹了。既然附近都不容我,我不如索『性』跑遠點兒,去湖州,或者出省都行。”
老爹還以為顧驁是不識民間疾苦,訓斥道:“你以為遠門那麼好出的?超過50公里的地方,你可別指望你姐有體力騎車給你送肉!你就指著每月24斤口糧過活吧!別的什麼補貼都沒了。”
一直到80年代,國內普通人家都是沒有電話的,農村裡的公社、生產隊也沒法拍電報。所以『插』隊的人離家100公里以上,基本上就絕了音訊。
“爸,放心,沒我解決不了的事兒。”顧驁眼珠子一轉,也被眼下的困境『逼』出了潛力。
既然非得遠走高飛了,不如放開思想,把壞事轉換成好事。
他憑藉多了三四十年的眼界,很快就想到了一條出路。
“爸,既然要出遠門,你想辦法託一下秦伯伯,看看廠裡有沒有指標,讓子弟去鄰省『插』隊的,最好是徽省。”
老爹一愣:“你去徽省幹啥?要跨省也想辦法去江南省啊,那裡好歹富庶些!”
顧驁想了想,覺得他的理由父親和姐姐應該能理解,也不至於洩密,就和盤托出了:“你們也都相信,今年很可能恢復高考的。所以,我想既然如此,不如當一把‘高考移民’。
當年還有高考的時候,國家就是分省招生的。我覺得我們吳越這邊訊息靈通、學生準備起來也便捷。那些窮省的學生,肯定來不及立刻弄到足夠的複習資料、或者馬上投入學習。這樣一來,說不定同樣成績,我能給你考個北大回來呢。”
顧驁之所以有此靈感,依然是拜他前世看過的那部央視電視劇所賜:
他買《數理化自學叢書》時,對標的那對“後來考上交大、成為交大教授夫妻檔”的知青,就是靠著“拿了滬江考生的資訊靈通度,碾壓徽省當地考生的兩眼一抹黑”,才成功的。
如果讓他們回原籍考交大,分數就不夠了。
因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肯定是資訊暢通地區的考生,成績相對於資訊閉塞考生而言,有很大的不對稱優勢。這種優勢,到第二年就不明顯了,至少要弱好幾倍。
這跟後世的“高考移民”思路,是截然相反的——在後世,所有想移民的學生,都是拼命往京城或者滬江這樣的直轄市擠,因為那兒考北大清華或者復旦的錄取分起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