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部分(第3/4 頁)
紛團結在他周圍。王大俊建議,立即釋放被扣押的天津地方官,得到了商人們的一致贊同。
緊接著,王大俊又暗暗地收攏了一批殺氣逼人的武士,還弄來了大量的武器。商人們猜測,這些武士壓根就是荊州軍的軍官,武器也來源於荊州。
商人們士氣高漲,在王大俊的組織下,成立了臨時委員會,由王大俊擔任會長,負責天津衛城的民政及軍事。
天津的管理走上了正規,迅速恢復了秩序。
時至今日,天津的商人們雖然遭了反,但要達到什麼目的,與朝廷如何博弈,還處於混沌狀態,沒有人說出個所以然。若王大俊不來,恐怕這幫商人除了被薊遼軍團剿滅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可能。
王大俊出發之前,被林純鴻耳提面命數個時辰,當然知道該做什麼。
王大俊與臨時委員會委員商議數日,最終決定派出人員與朝廷接觸,雙方就天津的未來進行談判。
與朝廷接觸可是個難題,王大俊想來想去,想到了楊嗣昌。他立即派人與楊嗣昌接觸,希望楊嗣昌作為中間人代為說項。
楊嗣昌對天津來人大為吃驚,不過,出於對大明負責任的態度,他將天津的要求轉告給朝廷。
天津提出,朝廷須同意天津仿照上海進行改制;朝廷不能追究商人的責任。同時,天津的商人按照改制後的規矩納稅。
這樣的條件,朱由檢和周延儒如何能接受?他們直接透過寶坻縣知縣警告天津:放下武器,立即投降,只誅首惡,餘者不究。
這樣的條件,天津自然不能接受,開始在臨時委員會的組織下,磨刀霍霍,加緊修復城牆、完善防禦系統,準備迎接薊遼軍團的進攻。
與此同時,天津的臨時委員會加強了輿論攻勢,頻頻在各大報紙發表文章,一一列舉門卡之禍害,甚至連哪方高人在中間收取了巨量好處都一一列出。
這還不算完,王大俊充分發揮商人們精於計算的優勢,估計了天津的稅基規模後,將改制前、改制後朝廷可能得到的利潤進行了比較,得出結論,朝廷得到的錢糧將遠遠超過改制前。
此等言論,自然被朝廷視為妖言惑眾。不過,在對付此等妖言上,朝廷有天生的劣勢,堂堂大明朝廷,總不能與反賊公開辯駁吧?
更何況,天津發表的言論資料詳實,論據充分,想要駁倒,還真是一件難事。
天津,一下子成了全國關注的焦點。
滿清小朝廷一直盯著南方的動靜,天津發生了這麼大的事,皇太極自然知道。
事實上,皇太極知道得比林純鴻還要早。
最初,皇太極抽絲剝繭,判斷這起事件與林純鴻無關,純屬大明內亂。
皇太極興奮不已,馬上冒出了出兵搶掠大明、趁機撈一票的想法。
滿清小朝廷這幾年日子非常難過。
隨著南芬鍊鐵的規模越來越大,滿清小朝廷暫時擺脫了缺乏鋼鐵的苦楚,軍隊裝備上了一個臺階。
不過開礦擠佔了大量勞力,滿清這邊糧食一直不足,時時刻刻面臨著斷糧的危險,皇太極不得不加速改革,將所有包衣從親戚手中奪出,分配土地,令其生產糧食。後來,皇太極甚至令一部分披甲人解甲歸田,從事生產。
隨著貿易開通,南方的商人猶如潮水一般湧入旅順,帶來了精美絕倫的絲綢、瓷器等工藝品以及茶葉、書本、棉布、毛紡織品等必須品。而滿清方面所能拿出的交換品非常有限,除了鐵材、東珠、人參、獸肉、羊毛等物之外,其餘貨物極為有限。
滿清貴族拼命追逐南方運來的奢侈品,迅速陷入窮奢極欲的生活中。也是,拼死拼活打仗,不就是為了享受?
白銀、黃金等硬通貨迅速流失。滿清小朝廷雖然透過掌控貿易賺取了大量的利潤,整個遼東卻陷入了缺乏金銀等硬通貨的窘境。
缺乏硬通貨,必然的後果就是市場蕭條,稅收減少。
皇太極不得不想辦法從別的地方撈取糧食、金銀和人口!大明內亂,可不就是最好的機會?
正當皇太極厲兵秣馬,準備伺機南下時,又接到了王大俊在天津組織大局,開始與朝廷談判的訊息。皇太極明白,林純鴻已經暗暗插手天津事務,很可能與朝廷來一次激烈碰撞。
皇太極更是興奮,準備劫掠的力度更大。
正當整個滿清小朝廷陷入狂熱中時,皇太極忽然收到了緊急軍情:駐紮在濟州島的金吾軍團主力乘船抵達旅順港,鄭福林令軍團進兵,將復州控在了手中,隱隱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