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第3/4 頁)
中國抗戰最艱難的時候深入各地採訪一樣,前線將士連一頓飽飯都吃不到,災民難民餓殍遍地,河南境內更是白骨千里。
但是在後方高官們的豪宅裡,國府的高階官員們卻在享受著國外的美酒佳餚,隨著沿海港口的大量淪陷,唯一的物資運輸通道滇緬公路成為了高官們斂財的工具。
國府的高官們利用手裡的權利,公車私用,將大量的物資從滇緬公路運輸回來,一倒手就能賺十多萬,大發國難財。
所謂是軍人熱血,政客心冷,楊凌身為一名軍人,最是痛恨這些大發國難財的人。
面對淮陰那些牆頭草的地主老財和那些因為戰亂而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的所謂的商人,向來都是毫不手軟的,抄家的抄家,槍斃的槍斃。
雖然楊凌在私底下已經獲得了一個“屠夫”的惡名,但是他卻是毫不在意,他只是一名軍人,為了手底下的弟兄們跟著自己能吃飽飯打鬼子,這樣的惡名再多又如何。
當然楊凌也是善惡分明的,對於那些安分守己的地主老財和商人也是大力的扶持的,讓他們在淮陰開門開店,而且主動的免除了他們的賦稅。
現在的淪陷區內,由於大量官員的逃亡,國府的統治其實已經崩潰,他們這些軍事長官。
其實也兼任著恢復當地秩序的行政任務,稅收也一併收上來軍用,所以他還是有那麼一點小權利的。
楊凌在對新兵們訓完話,對諸多的事項對新兵訓練的負責人雷雄作了交代後,又帶著參謀們直奔另一個營地。
各地鄉村匯聚到淮陰的不同種類的武裝人數規模高達四千多人,他們既有當地鄉紳組織的自衛軍,護村隊等。
同時也有那些規模較小的游擊隊,這些游擊隊並不是由軍委會領導指揮,而是隸屬於省府部門,早就和省府斷了聯絡,日子也過得緊巴巴的。
第八百八十章 慰問
由於這些各地區匯聚而來的武裝人數實在是太多,淮陰周邊地區沒有這麼多的地方,楊凌也沒那麼多的糧食去給他們。
所以楊凌給他們了槍械,兌現了諾言後,讓大部分的人都直接回原地區整訓,負責整訓的人則是由楊凌派去的。
楊凌和這些抗日武裝的召開會議,最終大家一致同意,共同成立了一個蘇北抗日總會,會長由實力最強的楊凌擔任。
楊凌之所以牽頭成立這個蘇北抗日總會,也是想打破蘇北各村鎮抗日武裝各自為戰的狀態,統一的納入游擊隊的指揮體系。
由於這些抗日武裝,有的隸屬於江蘇省府指揮,也有自發成立,這一類的佔據大多數,還有打散的小股正規軍,隸屬於軍委會的游擊隊。
他們各地都有自己的地盤,因為各自的人數和實力弱小,一直屬於防禦的姿態。
小鬼子一旦去打他們,他們就抵擋不住,而周圍的部隊,因為互相互不統屬,所以也基本不會去救援。
因為沒有人願意冒著風險去救不相干的人,都是守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要是有別的抗日武裝越境了,說不定還得內鬥一番,雙方幹一仗。
楊凌以送槍為由頭,將這些武裝的負責人召集到淮陰,然後牽頭成立的這個蘇北抗日總會,也是希望不再發生內耗,而是團結協作,共同對外。
好在這些抗日武裝負責人也是意識到自己那幾條槍不是小鬼子的對手,也是很厭倦了彼此間的內耗,所以都同意了楊凌的提議。
而總會下屬的各武裝,原則性還是分駐原地區,但是彼此間要交換情報,作戰的時候也不再單獨作戰,而是根據作戰的物件,集結起來一起打,戰利品也是根據出兵多少均分。
楊凌這個總會的負責人,除了給這些抗日武贈送他們淘汰的武器,增強他們的實力外,還派人去幫助他們訓練士兵。
因為這些抗日武裝很多是自發性的,很多都沒有經過軍事訓練,所以軍事素養不高,連偽軍都打不過。
而楊凌則是選派了一批教官過去,幫助他們訓練士兵的同時,也暗中傳播愛國思想,灌輸國家至上的觀念。
楊凌相信,只要經過他們教官整訓過的部隊,只要時間長了,肯定就會慢慢的歸於他們游擊隊體系下,這就是溫水煮青蛙。
這些抗日武裝大多數都回到原住地,由楊凌派出軍官去訓練,而還有一部分實力較強的,楊凌則是將他們留在了淮陰整訓,作為游擊隊的預備兵訓練,準備隨時整補進入他們的部隊。
這些留在淮陰的抗日武裝待遇雖然比不上楊凌他們的正規游擊隊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