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於是乎穆念慈每天都看著楊過練這九陽真經,但她深知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因此倒也沒要求楊過什麼。本來楊過前部分都練過了,但此時只好重新再練一遍,雖不怎麼用心,但好處還是有的,起碼基礎紮實多了。加上穆念慈的教導,對經書的理解上也更加深刻。
由於楊康從小在王府長大,耳濡目染之下品性不端,因此在對楊過的教導穆念慈是很花了很大的心思的。雖然家中很不富裕,但是穆念慈總是想法設法買一些書回來,不久楊過就有了幾部常見的書如《論語》、《中庸》等等。雖說楊過不太喜歡讀這些書,但無聊之下也沒有消遣,畢竟聊勝於無。只是苦了穆念慈,每天除了幫人修修補補、洗洗衣服辛苦賺錢外,還要回來照顧楊過。
這一日狂風大作,天色一片昏暗,眼看是要下大雨了。楊過看到穆念慈神情痛苦,不斷的捏著肩膀,於是快速跑到穆念慈身前,急切道:“娘,你怎麼了?不舒服嗎?”穆念慈看到楊過過來,故作輕鬆笑道:“也沒什麼,就是每到天氣變化,肩膀、手足關節有點不適罷了,這也常見,過段時間就好了。”
楊過心道:“這不是風溼麼?孃親還年輕怎麼會發作?”因此很不放心,對穆念慈道:“有病肯定是要醫的,不然要是病情加深就不好了。”穆念慈再要推脫,但楊過怎麼會就此罷休?只好對楊過道:“呵呵,過兒關心孃親身體,我很開心,也罷,明天我就去藥鋪抓一下藥回來。”楊過看外面雨下得大了,出門肯定也不方便,只好作罷,心裡卻還在思索風溼的問題。這風溼主要是由於風寒引起血液迴圈不通暢,穆念慈當時生下楊過時本應好好休息,卻在此時受到雨淋,由此落下了病根,加之這幾年勞累,終於有此症狀。
楊過心想,“原著中穆念慈在楊過十一歲時病死了,想必是病了沒錢醫治。此時穆念慈比原著身體更加不如,如果不再想想辦法多存一些銀兩,照此下去,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上饒自古便是文人輩出的地方,自唐至清,上饒各地出的進士有兩千多人,因此這裡倒也繁榮。自古以來,文人重視筆墨紙硯,而上饒特產羅紋硯屬古硯,而且備受人們喜愛。若我能製出幾個好硯,想必也能賣些銀兩。”
想做就做這是楊過的特點,第二日吃完早飯,楊過對穆念慈說聲去隔壁找其他人玩就出門了。此處不遠處即是玉山,聽聞山上多有制硯的好石。楊過尋了良久,也沒找到一兩塊好石頭,正要無功而返之際,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按在一塊石頭上,痛得他齜牙咧嘴手舞足蹈象個猴子。
拿起那石頭一看,只見結構縝密,紋若水波,石面泛著光澤,呵氣成汗,雖然楊過不懂這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塊好石。楊過快步到水邊,將石上的土沙洗淨,只見此石溼潤如玉。“好石啊,好石!”楊過不禁讚道。
楊過興沖沖的回到家中,看到穆念慈正在燒飯,於是躡手躡腳地過去獻寶。“娘,你看我找了什麼好東西。”說罷將手中的石頭遞給穆念慈。穆念慈突然聽到響聲嚇了一跳,再看楊過手中的石頭,不解道:“這個石頭是什麼東西?你找來幹什麼?”楊過神秘一笑,眼色一挑道:“嘿嘿,秘密。”穆念慈不禁莞爾,一笑了之。
翌日,楊過找來一把匕首,就開始雕刻起來。這石頭本來極硬,若常人用匕首肯定是難以雕刻的,只是楊過內功深厚,普普通通的一把匕首也能削鐵如泥。不出半日,一個硯的雛形便已完成。此硯以四個立柱支撐,上方雕一個平臺,分為兩塊,其中一大塊內凹一些用於研磨,另一小塊挖了一個洞,用於放置研磨的石塊。
穆念慈看到了也不管,在這裡平時玩伴也不多,能有一個興趣也是好的。這石頭在楊過手中雕了三天,一個似模似樣的硯便完成得差不多了,只是看起來樣子平平,沒有雕刻什麼裝飾,不過這對於工科生的楊過便無能為力了。雕好之後也不給穆念慈看,只央求著去市集裡,穆念慈覺得家中糧食不多,正好要買些回來便答應了。
這一日天氣很好,穆念慈母子二人趁著早上天氣涼快動身去市集。一路上人聲鼎沸,好不熱鬧。楊過第一次看到宋代的市集,因此非常好奇,一路上東張西望。突然只聽到前方一陣笛聲傳來,楊過抬頭一看,原來是一個賣笛子的人正在吹奏。許久不吹,楊過倒有些心動,只是這人手中的笛子音色不好,顯然笛子質量不高。一看價格,卻要一兩銀子,楊過不禁咂舌。心道:“這也太黑了點。”
這點楊過卻不知道,即使在現代沒有合適的加工工具要做一件好笛子也是極難,通常每百根笛子中才能選出幾個好一些的來。這裡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