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部分(第2/4 頁)
皇親貴胄自居,明知天子已經成了擺設,他也不能無視,縱使他非常想成為天子,可是劉協一天不死,他就一天不能把這個意思表現出來。
可以天下人都知道,但是誰也不能說。
所以劉備也只能不情不願的接受了詔書。
事情順利得超乎天子的想象,詔書發出去不到半個月,曹孫劉三方先後給出了回應,接受天子詔書,派出使者到宛城參加會談。收到回報的天子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是當確切的訊息傳入他的耳中時,他還是有些不敢相信。感慨之餘,他對劉若說道:“孫將軍神機妙算。”
孫紹聽到劉若轉達的這句讚語時,只是哈哈一笑,然後很沒誠意的說道:“哪裡,這是我大漢四百年的恩德所致,是陛下的英明,是關將軍與諸位國家棟梁的功勞,我只是適逢其會,湊巧出了一個主意罷了。”
劉若滿臉堆笑,他試探的問道:“將軍,接下來的會談,當如何安排?”
孫紹一攤手:“這樣的事我可不擅長,朝中賢者甚多,為什麼不請一兩位出來主持呢?”他想了想,又說道:“我倒想起一個人,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誰?”劉若連忙說道:“請將軍直言。”
“故太尉楊公。”
劉若思索片刻,恍然大悟,興奮的一拍大腿:“唉呀,我怎麼把他給忘了,不錯,要論主持這個弭兵大會,沒有人比他更合適了。”
楊彪出自弘家楊家,和袁家一樣,楊家也是經學傳家,四世三公,而且比袁家更注重道德,是大漢響噹噹的門戶,袁家已經名聲盡毀,現在只剩下楊家一枝獨秀。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楊彪,你都不能漠視這樣的一個家族存在,也不能漠視楊彪這樣的一個人存在,雖然他從建安元年開始就託病不出,但是他的名聲卻絲毫不減。
這樣的一個人來主持弭兵大會,不管是曹操還是劉備、孫權,亦或是天子,都不會有任何意見。
劉若欣喜萬分,對著孫紹連連拱手:“這次弭兵大會如果成功,將軍是首功。”
孫紹卻不以為然的揮揮手:“君侯不要想得太簡單了,使者就算到了宛城,沒有一段時間也是談不妥的,眼下宛城已經成了實際上的國都,人多嘴雜,馬上要到宛城來的那些人又都是勾心鬥角,這私底下見不得人的事多了去了。君侯身為陛下身邊的近臣,不可不防啊。”
劉若立刻明白了孫紹的意思。現在三方派出使者來會談,那是迫於形勢,不得已,並不是他們真心的,這個時候只要出點簍子,他們隨時都可能因此退出合談。要想保證合談能夠成功,宛城的安全是重中之重,不能出任何的差錯。
“有關將軍和孫將軍在,應該不會有事吧?”劉若試探的說道。
“我們?”孫紹嘴一歪:“名不正,言不順啊。”
劉若會意的一笑,明白了。說了兩句閒話,他起身告辭,時間不長,天子詔書到,封關羽為驃騎將軍,領南陽太守,南陽周邊的安全。封孫紹為衛將軍,領宛令,負責宛城的安全和糾察百官,劉若為光祿勳,負責宮外城內的安全,封荀惲為衛尉,負責宮內的安全。同時下詔,命前太尉楊彪火速趕到宛城,主持宛城的弭兵大會。
詔書發出之外,天子又下詔,宛城缺糧,請三位封疆大吏趕緊運糧來。接到詔書的曹操等人見大局已定,無可奈何,只得上書送糧,總不能一面尊崇天子,一面餓著天子吧。最著急的還是曹操,孫紹派人私下給他送了一封信,首先感謝他第一個響應弭兵大會,為孫權、劉備做出了榜樣,然後又威肋他說,你要不送糧來,我就先把你曹家人的糧給斷了。曹操明知道自己被孫紹利用了,但事以至此,他也只能捏著鼻子認倒黴,他一面後退二十里,撤開了對宛城的包圍,一面送去了糧食。
當長長的運糧車駛進城門時,被圍困了數月之久的人都興奮起來,再聽到天子下詔罷兵休戰的訊息,他們一個個都覺得好日子快要到了,奔走相告,宛城很快就成了歡樂的海洋。雖然不少人覺得這件事離最後的和平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但是普通的百姓和士兵不會想這麼多,他們早就不想打仗了,只想早點回家,一聽到這個訊息,他們就認定幾十年的戰亂終於要結束了。
順理成章的,關羽和孫紹成了僅次於天子的大恩人,漸漸的每天都有人到府前來磕頭。孫紹怕麻煩,躲在府裡不出去,關羽則不然,他非常享受這樣的感覺,他喜歡看著無數認識不認識的百姓對他頂禮膜拜、山呼萬歲,他喜歡帶著親衛巡城,享愛所到之處百姓感激的目光。
曾經惶惶不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