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還珠之時光回溯全 > 第49部分

第49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語,在想起皇后、容嬤嬤的應對,不得不感嘆,皇后的心機確實比不過令妃,容嬤嬤的手段也多數陰狠,難怪記憶中的她會那麼悽慘,那時剛進宮的她真跟傻子差不多。

被令妃、五阿哥玩弄在鼓掌之間,為她們保駕護航,以親情、以道理屢次勸服皇阿瑪,寬恕大家,五阿哥愛小燕子太深,自己無法責怪他,畢竟她只是五阿哥不在預料中,沒有任何感情的同父妹妹,可是令妃娘娘,福家她又怎麼忘記的了,紫薇底下頭,掩飾住眼裡的冷意,令妃娘娘這次夏紫薇又出現在你面前,你會用什麼手段招待呢?

令妃此刻真的有些頭痛了,以往出了這種事,太后肯定大怒懲處有關人員,怎麼這次太后甚至不等純貴妃來,就開口護著皇后,她父親是內務府廣儲司管領,負責內務府七司中採購儲存的廣儲司,確實在給她掌握後宮的過程提供了不少方便,畢竟上至太后、皇上,中有各宮嬪妃、貴人等,下有普通宮人們的所有物資、賞賜都由她們父女倆把持著,所以有一些事在宮中比太后、皇后發話都管用。

可是那些皇商採購之事,連皇上都心中有數,內務府總管是內務府主官,正二書,而內務府總管皇家大小事務,內務府總管一向是皇上心腹宦官擔任,但名下七司一直被各王府、滿州八大姓門下的包衣奴才把持,這事說起來全看上位者怎麼看,論責任皇后、她父親、內務府總管都有錯,皇上一定會護著她的,可是太后的態度讓她看不清楚了,當初為了晴兒的事情,雖然禁了她的足,抱走了兩個格格,可是還是把阿哥留給她了,她以為太后對她還是有情面的,怎麼今個事一出,無論前後,太后都衝著她來呢。

乾隆此刻聽到太后把問題扯到令妃父親的身上,想反駁又不能說她父親沒錯,在太后壽誕,他也不宜跟太后爭論,這事可以說是家事,還是太后更有話語權,而且太后說的很有道理,後宮中的女人們讀書都不太多,皇后肚子裡有多少東西他一清二楚,這藥**的問題如果沒有用心算計,皇后絕不可能知道。

可是這事情是皇后算計嗎?乾隆想起每當他有稍微不合皇家規範之時,皇后一大篇的忠言逆耳的言行,想起皇后刻板、嚴肅的**子,這個皇后雖然不得他的心,還總對他寵令妃不滿,但是對皇家顏面、尊嚴、名聲重視到了極點,就是年幼的永璂稍有行差踏錯,也絕不寬容,像這種丟近皇家臉面的事情,即使得益她絕不可能做出來。

這一點乾隆很肯定,那麼是巧合?還是純貴妃故意謀算皇后?畢竟皇后之下就純貴妃一人的位份夠高,可是蘇氏在藩邸時就伺候他了,孕育三個孩子,一向踏實敦厚,也不曾參與爭寵之事,這兩年她身子不好,太醫院脈案已經程上多次,她也不可能。

令妃她剛解除禁足幾日,此事一出她的責任、干係是最大的,她不可能做出這種損害自己的事情的,若想福爾康尚新月格格,就像福倫夫人說的,令妃若給福爾康求這個恩典,他可能會成全,乾隆卻不知道新月心有所屬,被福倫夫人誤會為身份相配的將軍府公子之事,不知道令妃、福倫夫人的擔憂,乾隆疑問的想著,難道真是巧合嗎?這也太巧了,恰恰在令妃剛開禁,太后壽誕的前一晚出了事,殿內又沉默下來。言情小說吧

“萬歲爺,純貴妃娘娘在殿外侯見。”這時高無庸回來了,各宮嬪妃都在偏殿候著,沒有用多常時間就把純貴妃帶了過來。

乾隆板著臉,點點頭道:“宣她進來吧!”

“老佛爺吉祥、皇上吉祥。”能夠在宮中生存,身處貴妃之位,又保護自己三個孩子平安無恙,即使以前的孝賢皇后、如今的那拉皇后都不曾做到,她卻做到了,純貴妃面容敦厚,內裡卻是個非常精明的人,早在見一向從容的鄭嬤嬤對太后緊張的低聲回話,就知道今兒可出大事了,果然太后不但把皇后、令妃留下,還請來皇上,現在又宣她,她剛才在路上想了不少,也琢磨不到是什麼事情?反正她除了護著自己的孩子,絕沒有把柄可拿,就是陷害她,對她這麼一個足不出戶的病秧子又能陷害什麼?所以純貴妃從容的很。

太后面色一緩,溫和說道:“起磕,桂嬤嬤給純貴妃搬個坐,她身子不好,不宜久站。”

“謝老佛爺恩典。”純貴妃雖然四十六歲了,卻不顯老態,除了臉色蒼白,身體消瘦,眼中泛著血絲外,一幅中年貴婦的樣子,謝恩後從容就坐。

紫薇對純貴妃一點也不瞭解,甚至就見過幾次,二十四年時的她為了認父身處一片混亂中,開始是以她宮女的身份沒有資格見她,後來二十五年時因為太后的到來,她又身處雞飛狗跳之中,每日過的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