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還珠之時光回溯全 > 第68部分

第68部分(第2/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倒閒下來了,兩個人都不是那愛爭權奪利的,對掐尖攬權都沒有興趣,即使太后試探著讓她們辦點正經差事,也都拒絕了。

晴兒除了多了紫薇這個朋友,仍然同往年一樣,在太后身邊跟個大宮女似的伺候著,而紫薇對太后總做不到那樣親近,也許是記憶中那些太后給予的苦難,紫薇對太后一直是恭敬有餘,親熱不足,對皇后,記憶中皇后出家後那一年到她去世,是她們相處最平和的時候。

正因為了解了皇后,加上她母親的原因,紫薇對如今的皇后,理解是理解,但卻不可親近,現在的皇后仍然是沒有徹底放棄皇阿瑪之前的她啊!剛硬、狠辣、犀利。。。。。。樣樣不缺,對她的存在表面平和,心中卻不一定真的接受。。。。。。紫薇嘆了口氣,儘管對皇后有同情,有愧疚,仍然選擇保持距離。

在宮裡人人為過年忙忙碌碌著,只有她一個是閒人,她也願意做這樣一個閒人,從她母親去世,到得到未來的記憶,她從沒有閒下來過,好在現在一切都結束了,她只要做好皇阿瑪的女兒、太后的孫女,平平常常就好了。

對福家的變故,紫薇驚訝之餘,是最恐懼的,因為福家獲罪就代表著她記憶中的未來再也不準確,她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是什麼模樣?也不敢在依仗那點小聰明去為記憶中的自己報仇,不只因為令妃的狡詐如狐,或是在努達海出征前不久,令妃借十四阿哥生病,求皇阿瑪過去看看的機會,不知道說了什麼,將因為福家而產生的隔閡抹去,又重新得到皇阿瑪的寵愛,而最重要的是,紫薇知道她如果和令妃鬥下去,最傷心的是她皇阿瑪,而且在宮中爭鬥只要一開始,就再也無法結束。

她深深明白這一點,所以即使心有不甘,仍然剋制下來,最近紫薇的心越來越平靜,年輕的外表,蒼老的心態讓她同忙碌的人們顯的與眾不同,一股悠然飄渺的氣質,同皇宮中的輝煌格格不入,但來往的人們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當然還有規矩問題,有太后的親信嬤嬤,還有過去的記憶相佐,紫薇以神奇的速度學下來,沒有吃從前的苦頭,每一天的功課都很快完成,如今距離冊封時剛過二十多天,已經是學的七七八八了,所以才會那麼悠閒,產生諸多感嘆。

昨晚下了場雪,今天還未大亮,紫薇就帶著金鎖、追月、追星、追雲,五人拿著花籃、小罈子到御花園採集被雪壓落的梅花花瓣,因她已經正式冊封,丁憂守制都要按滿人的規矩來了,半年除服,她到過年時正好除服,乾隆愛女心切,衣著、飾品等樣樣都賜下來了。

還都是最新的貢品,紫薇卻除了朝服、禮服,常服等都穿自己親手做的,連胭脂、紅粉都準備用自己製作出來的,紫薇對別人說是喜歡自己製作的衣裳、胭脂。。。。。。等,實際上是因為記憶中容嬤嬤在教導她時,曾經提過女子最容易被人暗算的東西,就是日常飲食、衣物和常用的胭脂等。

記憶中的她自察覺福家、令妃的真面目後,飲食、用品都格外小心,連胭脂都習慣了自己做,這個習慣也保持到現在,尤其是出了新月格格之事,晴兒同她都有了若干警惕,紫薇更在心中告訴自己,防人之心不可無。

冬天採梅花,聽著是件很美、很浪漫的事情,實際上卻是件苦差使,五女都是嬌弱女子,花籃剛蓋了個籃子底,就都冷的受不了了,金鎖入宮不久,那實話實說的個性可沒少,她又處處以紫薇為重,在看到紫薇凍的嘴唇都有點紫了後,著急的說道:“格格!今天太冷了,您還是先回去休息、休息,這些粗活讓奴婢來做吧!”

“書上說踏雪尋梅,寒風傲骨是清雅之事,今日閒極無聊想帶你們學學前人,誰知道是這麼辛苦的事情,看來以後書上的事情還是仔細琢磨了才可行事,罷了!我穿的比你們厚實,還冷的可以,你們豈不是更難過,你們四個也都停手吧!咱們快回去暖和暖和。”紫薇笑了笑,柔和說道。

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三個宮女都瞭解了紫薇的個性,加上年齡彷彿,五人相處的很好,言行在不失禮儀、規矩之下,親密了許多,聽了紫薇如此說,追月抿嘴一笑,脆聲道:“主子身子嬌弱,受不得冷風,快回去吧!奴婢們自入宮當差,冬天比這還要冷的時候,照常當班,這點冷算不得什麼,主子喜歡這落雪壓落的梅花,奴婢們就著雪剛下完,多收集一些。”

“那怎麼行?我在屋子裡燒著熱碳,你們在外面吹冷風,我怎麼能夠安心,這落雪尋梅我雖然喜歡,也不能讓你們受風寒之苦,萬一受了風寒,你們又不能請太醫看珍,豈不受罪,好了、快都停手吧!咱們趕緊回去,一會天大亮,各處也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