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還珠之時光回溯全 > 第43部分

第43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小燕子早就放回去了呢,卻不知道柳青柳紅滿京城的找,因為是她自己賣身的,又不敢報衙門,正茫然無措呢。

紫錦閣順利開張之後,生意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好,名門大戶都有自己的針線房,或是固定的老字號繡閣,小門小戶又承擔不起繡品的昂貴价格,紫薇也不以為意,畢竟她的繡法並不適合做衣服、被面、繡帳等大物件,而是適合小件觀賞用的,而且就她跟金鎖二人,生意好了那就太辛苦了。

一個是她手中的錢財足夠生活,另一個就是乾隆回宮後第二日就在自己的內庫中撥出了不少銀兩賞賜之物,又命人秘密的買下了後面的大院子供紫薇居住,而前院成了劉哥劉嫂的住所,紫薇接受了乾隆的好意,知道這是她的皇阿瑪想要補償,不接受恐怕他會更愧疚。

紫薇畢竟是在書堆里長大的,即使知道錢財的要緊,在夠花用之後也不在操心了,每日看看書,教導下金鎖管帳等事,也不為店鋪操心,反而是金鎖見店裡沒什麼生意,替她家小姐著急,讓紫薇不由取笑她快成管家婆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紫薇自從想通了之後一直都安安穩穩的,不在去想報仇的問題,反正晴兒已經看穿福爾康的真面目,而據她所知,皇家中年齡匹配的格格、公主除了一個還在家鄉的蘭馨就只有那個來京城那天看到的新月格格了,看她的神情可是除了那個將軍誰也看不進眼裡去了,而蘭馨身為公主,他也配不上,福爾康是沒有任何希望了。

福家若是能夠注重福爾泰一些,還是有能夠達到令妃期望的可能,紫薇不會忘記福爾泰審時度勢,利落決斷的非常心智,那時她、小燕子、五阿哥、爾康、金鎖都只以為福爾泰是為了成全福爾康、跟五阿哥,才毅然退出,選擇了語言不通的西藏公主。

可是以她如今的見識、目光來說,福爾泰簡直是聰明絕頂了,不管他是真喜歡小燕子,還是假喜歡,他可是讓當時有儲君希望的五阿哥親口說出欠他一個天大的人情,隨後幾次宮內宮外波折,也是福爾康出些不可能的主意,又由福爾泰潤色一下,竟然都成了。

最後呢他一個包衣人家次子竟然娶了皇阿瑪想許給五阿哥當側福晉的西藏公主,還讓她跟福爾康覺得欠下他一個很大的人情,讓皇阿瑪對他沒有任何不滿,紫薇一直是感激他的成全之情,所以在知道他死去的訊息才那麼難過、內疚,任福倫夫人欺辱。

可是以現在結合後來皇阿瑪的隻言片語,福爾泰可真不簡單,兩次:一個五阿哥、小燕子,一個福爾康、一個她,籠絡了多少愧疚、人情,又得了一個可以當儲君側福晉的妻子,當時塞雅就是不願意做側福晉才跟她父王決定自己選駙馬的,這話可是得知福爾泰死去訊息後,皇阿瑪親口說出的。

皇阿瑪他本想讓五阿哥聯姻西藏,在娶個滿人大族家的嫡福晉,這樣他的儲君之位也就穩固了,誰知皇阿瑪的苦心安排,五阿哥沒有意會,沒有珍惜,反而讓塞雅選擇了福爾康,那時福爾泰就知道了吧!沒有提醒五阿哥、福爾康分清主次,沒有在中間阻止,沒有提醒他們兄弟的身份跟皇子阿哥差了多少,所以後來才那麼輕易的哄騙去塞雅的芳心,又不令皇阿瑪怪罪他,他可是幫皇上愛女之心分憂了呀!

紫薇嘆了口氣,福爾泰在聰明又如何,以她的瞭解,福家夫妻最重視的還是長子,對次子雖然疼愛,但是萬事都是先福爾康才有福爾泰,就這樣吧!對她夏紫薇來說,福家就是一個令她厭惡的陌生人家,想那麼多在什麼?

紫薇放下了心事,每過十來天,紫薇就趕在上朝之前帶著海蘭察、金鎖進宮給老佛爺、皇上請安,沒有哀怨,沒有渴求,沒有露出對雄偉輝煌的皇宮半分期望,再跟晴兒在慈寧宮裡聊一會兒,平淡安穩,隨時安份自如,不給別人添一點麻煩,讓太后老佛爺也不由點頭,暗贊這孩子還真是有天家的氣度,也不是那種愛慕權勢名利的人,老佛爺對紫薇面容也鬆快了不少。

當一個多月後,去濟南的人回來,太后聽了回報,雖然是未婚生下的女兒,但夏家果然是書香人家,夏雨荷的父親還是個秀才,紫薇雖然生在民間,那個夏雨荷教養的還算認真,不跟親戚四鄰往來,沒有認識些不三不四的人,每日閉門度日,生活所需都由下人採買,母女二人從不輕易出門。

即使請了一位顧先生教導紫薇功課,每次也有丫鬟,婆子在跟前,這是人手在顧先生口中打聽到的,那顧先生還算知道禮數,關於夏家小姐的事情從不多言,只說了幾句關於清譽的事,太后老佛爺聽了後還算滿意,只要確定了是皇帝的骨肉,又是知禮識趣的,加上紫薇的體貌端莊,安分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