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形勢大好(第1/2 頁)
8月23日早晨,彭毅誠醒過來的時候,金利傑、王小六、李國袖三個人還在呼呼大睡。
彭毅誠沒有叫醒他們,自己洗漱了一下,就出了小劇場,準備給自己和三個團員買一些早餐吃。
但當他走出劇場之後,才發現這個世界好像變得自己都不太認識了。
他在步行街的報刊亭、早餐店的電視機裡,發現了一個令人恐怖的事情。
上滬市本地幾乎所有的媒體,無論是報紙、雜誌、電視臺、電臺,今天全都或多或少報道了《吃貨三部曲》的首日公演情況。
好像一夜之間,“蘭陵笑笑生”劇團和喜劇就變成上滬市最重要的“文化名片”。
對,就是文化名氣。
這個『騷』氣的名詞,絕不是彭毅誠自己想出來的。
他除了在喜劇理論上,比較能裝『逼』之外;在其他領域,他根本達不到這種水平。
最後,透過自己的手機,在網路上進行了一番“偵查”之後,彭毅誠才發現,媒體們之所以集體“發(燒)『騷』”,大量報道蘭陵笑笑生這樣一個“草臺班子”劇團。
主要是因為前兩天,上滬市文藝廳的領導,專門召集全市文藝界人士開了一次座談會。
在此次會議中,文藝廳長專門強調:要大力支援和鼓勵“喜劇”這種誕生於上滬的新型戲劇,更好、更快的發展。
因此,當《吃貨三部曲》舉辦了首日公演之後,整個上滬市的新聞媒體,終於找到了一個“上行下效”的機會。
他們沒有經過任何商量和聯絡,就全部默契地掀起了一輪巨大的輿論狂『潮』,而輿論的中心,自然就是領導要求重點支援的“蘭陵笑笑生”劇團和喜劇。
當然,和此前微博上的幾次輿論狂『潮』不同,這次媒體上的所有聲音,都是一邊倒地稱讚和誇獎。
媒體們報所有最美好的讚譽和評價,都送給了《吃貨三部曲》這部彭毅誠新推出的喜劇作品。
而上滬市的戲劇界名人們,也全都整齊劃一地對《吃貨三部曲》推崇備至。
就連黃三山的老師,上滬市戲劇界的老前輩於成立,在接受上滬電視臺採訪的時候,也把這部作品特誇了一遍:
“這是部很難說清楚的舞臺劇,彭毅誠這個喜劇創造者,用一部《吃貨三部曲》,非常清楚的闡述了他在《喜劇就是自由》理論文章中的觀點,如果喜劇未來能夠形成一個戲劇流派的話,那《吃貨三部曲》絕對會成為今後所有喜劇的第一個模仿物件!”
這就是於成立的評價,一個非常高的評價,幾乎承認了彭毅誠在喜劇方面,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了。
看來為了力挺自己的學生黃三山,順便響應上滬市相關部門的號召,於成立這個上滬市戲劇學院戲劇學院的院長,也是把老臉都豁出來了。
當然,除了戲劇界的人士,上滬市有頭有臉的各類文化人士、影視圈名人,也都紛紛發表自己的觀後感。
他們稱:《吃貨三部曲》這部舞臺劇,雖然主要是為了逗樂觀眾,才創造出來的。
但可以看出,在這部舞臺劇的三個獨立故事中,每一個故事的結構和劇情,都是一流的。
每個故事除了在讓人“哈哈”大笑的同時,等你看完之後,回味起來,卻又能從中領悟到很多感悟和道理。
比如最搞笑的《吃麵條》,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剛剛進城的農民工,在影視劇組出醜的搞笑故事。
但你看完之後,總是能感覺到那些底層小演員的辛酸和不容易。
又比如《羊肉串》,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簡單的違法商販和市場管理員鬥法的故事。
但從這個故事裡,你又能看到這幾年經濟發展速度過快,社會道德和制度跟不上,產生的很多社會『亂』象。
最後的《胡椒麵》不是最搞笑的,但在戲劇專業人士看來,確實只精彩的。
彭毅誠和黃三山兩個人,靠著他們精準的肢體語言和精巧的劇情設定,創造出了一個因為“小小的誤會”,造成的兩個不同階級、不同生活習慣的普通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
這種以啞劇的方式,逗樂觀眾的舞臺表演方式,驚豔了無數戲劇專業人士。
總是就是,幾乎所有看過這部舞臺劇的戲劇人,都把這部作品奉為經典。
而在網上,網友們對這部作品的喜愛,更是遠遠超過了戲劇人對這部作品的讚譽。
劇團的官方微博裡,短短1個晚上,就有300多個看過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