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1/4 頁)
如此一來,原本姜縣令只信了五分,現在卻也信了八分。
晏衣注意到姜縣令神色的變化,心中暗道:不愧是姐姐,她都能預料到姜縣令的所有行為,幸好我按照姐姐所說故意先裝作迷路,不然這姜縣令還不一定信我呢。
他兜兜轉轉,領著眾人好不容易才到了城北的牆沿下,四處看了看,篤定道:“就是這裡。”
“屍體在何處?”姜縣令問道。
晏衣皺著眉四處看了看,猶猶豫豫道:“好像在那邊……又好像在那邊……”
沒辦法,姜縣令看晏衣靠不住,只得讓手下人四處去尋找。
天啟王朝的開國皇帝不贊成納妾的制度,他自己也只有一個皇后,連個妃子都沒有,後世皇帝也效仿祖先提倡一夫一妻制。
當然,王朝延續幾百年,肯定也有不這樣做的皇帝,而世家把持朝政的時候,皇帝的後宮裡也被塞進去許多人。
對著一大群主動上門的美女,誰不心動?
只是這樣的皇帝,後世提起來都罵作昏君--實際上,他們的政務水平也的確是差的可以,不然也不會被世家把持朝政。
而那主動找來許多美人的皇帝,在後宮夜夜笙歌,根本都不上朝了,何談治國?
後來出了那位英明的少年皇帝,他與自己那青梅竹馬的女子採取各種方法,最終收回了皇權。
那女子也是一位傳奇人物,在允許女子參與科考的第一年就憑藉著出色的才能成為榜眼,後來官至三品。
她一生摯愛英明的皇帝,卻不願入宮,因為少年皇帝登基時國情危急,她認為自己入朝為官才是最能夠幫到愛人的做法。
少年皇帝力挽狂瀾成為一代明君,在國家安定下來之後將皇位讓給了自己流落民間卻依然一心為國的兄長,與青梅竹馬的女子一同歸隱,傳為一代佳話。
後世的人對這位明君的稱讚不計其數,好男兒紛紛立志以他為榜樣。
然而到了本朝初年,世家權勢再次起來,企圖把持後宮和朝政,皇權衰弱,皇帝墨瑾不得已塞了許多人進後宮,甚至不能給他唯一愛的人一個妃子的分位。
儘管如此,他勵志圖強,皇權逐漸收回,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終於可以跟世家抗衡,對於官員的任命權大部分也掌握在他的手上。
墨瑾用人,絕對不會重用那些家裡妻妾成群的。因此社會風氣大致還是以納妾為恥的。
當然,若是年紀大了卻無後,這樣納妾是不會被人說的。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人們對納妾的人十分看不起,對小妾也更是不屑。小妾的社會地位非常低,進入夫家之後更是生死掌握在正室的手裡,生下孩子也跟小妾沒有關係,只比下人強一點而已。
哪怕是進宮做妃子,也是被大部分人不恥的。只有那些世家才會趕著把族裡的女子送進宮裡還自以為得意,世人對這些世家都是十分的看不起,認為他們是想要用女兒換取高官厚祿。
人人都說“寧為寒門妻,不做高門妾。”
--因此當初陸朝東聽說陸暖要給刁為善做妾,會氣的跟她斷絕關係。
然而,小妾雖說是在府裡打死了也沒關係,跟那些賣了死契的下人一樣,可按照王朝的律法,打死了家裡的奴僕、小妾,都是要報官,等仵作驗屍確定沒有問題之後才可以了結、銷戶。
這條律法,不是為了保護小妾和奴僕的人權--你這都簽了死契、做了小妾,還人權?尤其這是封建社會,更是不用想的。
之所以設下這條律法,是為了保證人口數量,確保有充足的兵源。不然今天打死一個明天打死兩個,大家都這麼幹,萬一打仗可就找不到人去了,難道這些大老爺們會親自上陣不成?
特別是天啟王朝近幾年戰事吃緊,兵源嚴重不足,需要大量的人手去打仗,同時還要保證有新生兒誕生。
打死小妾,這是嚴重妨礙人口出生的。因而這幾年對這方面的關注力度加大,便是主母也不敢隨意打死小妾、給小妾灌絕子藥,一旦被發現,管你是誰,這是相當於通敵的大罪,本該斬首,因為邊關吃緊,就改為全家發配充軍。
由此也可以看出天啟王朝最近這些年戰爭情況十分不妙。文官世家干政是內憂,敵國侵略是外患,人民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是要承認墨瑾在位治理的不錯。
不過,話雖如此,這個條文真正起到的作用並不大,有錢人可以捐點錢就了事,沒錢的人一般也養不起小妾。再說了,只要不被發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