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每年的4~5月間,是孔雀開屏最多的時候,同時也是孔雀的繁殖季節。德國動物學家梅克肯定地斷言,孔雀開屏是求偶的需要。透過對孔雀生活習性的長期觀察和研究,他曾不止一次地發現,每到繁殖季節,雄孔雀的羽毛就會煥然一新,在山腳下開闊的草叢或者小溪,豎起美麗的尾羽,然後展開自己華麗的彩屏,緊緊跟隨在雌孔雀的身後,得意揚揚地走來走去,而且還不時翩翩起舞,向雌孔雀求愛。我國的動物學家也認為,雄孔雀的這種動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動物本身*腺分泌出的性激素刺激的結果。隨著繁殖季節的過去,這種開屏現象就逐漸消失了。
但另一些學者認為,孔雀開屏以後,張開的尾羽上許多豔麗的“眼點”,是用來迷惑、嚇唬敵人的,這樣一來,孔雀就不容易被敵人捉住了。他們指出,孔雀開屏的目的,就是告訴要捉它的敵人:“我可不是一般的鳥,不要打我的主意!”如果敵害被它的形象迷惑住了,雄孔雀就趁這個機會逃走。
我國的動物學家也認為,遊客鮮豔的服裝和大聲談笑,也可以刺激孔雀,引起它們的警惕和戒備。這時候的孔雀開屏,也是一種示威、防禦的動作。
鳥類遷徙不迷航
地球上已知的鳥類有8000多種,大多數鳥類每年到了一定的季節,就由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過一段時間又飛回來,並且年年如此,代代相傳,鳥類的這種移居活動,叫遷徙。
關於鳥類的遷徙,主要有兩大謎:
第一,鳥類為什麼要遷徙。
有的科學家認為,遠在10多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多次冰川。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廣大地區冰天雪地,鳥兒找不到食物,失去生存的條件,就飛到溫暖的地方。後來冰川慢慢融化,並向北方退卻,許多鳥類又飛回來。由於冰川週期性的侵襲和退卻,就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遷徙的根本原因是受體內一種物質的週期*導致的。這種刺激物質可能是性激素。有時候,由於這種物質的刺激導致的遷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這些鳥類中往往可以看到,當遷徙季節來臨時,雌雄雙親可能拋棄晚出生的幼雛,而遠走他鄉了。
也有的科學家用生物鐘來解釋鳥類遷徙現象。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鳥類的遷徙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內在*的變化都有關係。
鳥類的遷徙要飛過漫長的路程,例如有一種鷸,從前蘇聯的最北部,一直飛到南美洲的南部去越冬,旅程1。5萬公里,要飛行47天。
第二,鳥類遷徙為什麼不會迷航。
鳥類的遷徙總是按固定不變的路線,從不迷航。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這是鳥類透過視覺,依據地形、地物和食物來辨認和確定遷徙路線。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鳥類在白天遷徙時是以太陽的位置來導航;夜晚則以星宿的位置來導航。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鳥類的遷徙路線是靠鳥類對地球磁場的感覺確定的。
儘管科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仍有一定的侷限性,鳥類遷徙之謎還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犀鳥築怪巢
提到鳥巢,人們自然會想到一些做工精細,鬆軟舒適的漂亮小窩,雌鳥安然地伏在窩裡,餓了或渴了,可自由地出入自己的“家門”。但犀鳥卻不同,它的巢不僅是用最粗糙的材料築成,而且喜歡將鳥巢封閉起來孵卵和哺育後代。
犀鳥是一種奇特的大鳥,它的形狀很特別,身體特別大,通常是70~120厘米,嘴長達35厘米。犀鳥那巨大的嘴給它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它們的主食由熱帶樹上的果實組成,而這種果實通常搖晃地懸掛在細枝的末梢,嘴短就夠不著這種果實了。另一方面,它的巨嘴還用於抵抗猴子和蛇的襲擊。犀鳥的眼上有粗而長的睫毛,這在鳥類中是僅有的。腳趾扁寬,相併如掌。全身羽毛顏色多樣,有黑、白、黃、橙各種顏色。最古怪的是頭上有一個*部分,叫做盔突,像犀牛角一樣,故而得名“犀鳥”。盔突是犀鳥的堅強武器。
犀鳥的育兒習性很特別。每年3月份,雌犀鳥經過*階段後,自動*樹洞中。這些洞大根本就存在,而不是犀鳥自己啄成的。雌犀鳥將自己的排洩物混上腐禾碎渣,由洞裡推向洞口。雄犀鳥在洞外用溼土、果實殘渣等,協助雌鳥把洞口封閉起來,最後只在洞口處留下一個小裂隙,便於雌鳥把嘴伸出洞外,接受雄鳥的哺餵。直到幼鳥長出羽毛,雌鳥才啄開洞口的封閉層鑽出來。像犀鳥這樣的古怪窩巢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