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部分(第3/4 頁)
是:發展大而全的壟斷性企業,例如米高梅、派拉蒙、華納兄弟、20世紀福克斯等八大公司就大多是集製片、發行和放映於一體的大型壟斷企業;製片廠內部分工精細,強調集體合作,消解個人作用;實行製片人專權制;突出演員作用,這便形成了所謂的明星制。明星制是製片廠為保證高額票房收入而創制的,對明星而言則意味著名利雙收和長期被固定於某一型別的角色中。
好萊塢攝製影片完全是以票房價值收人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準觀眾崇拜的面孔”。
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複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第一部在好萊塢拍的電影是根據大仲馬的原著改編的無聲影片《基度山伯爵》,那是一九零三年在好萊塢的荒野上搭建的一座簡陋的棚子裡拍成的。有些人把一九一三年作為影城好萊塢的奠基年,因為這一年由派拉蒙公司在好萊塢建立了第一個初具規模的攝影棚,並由當時美國東部的大導演西帛·:+再次擴建。所以,人們將這作為好萊塢的誕辰載入史冊。
三四十年代是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其間推出了不少傳世佳作,諸如《亂世佳人》、《蝴蝶夢》、《魂斷藍橋》及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傑作《摩登時代》、《大獨裁者》等,這些影片不僅被奉為好萊塢的經典之作,而且也為世界電影史冊增添了輝煌的一頁;世界觀眾並由此熟悉了那些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的明星:卓別林、亨弗萊&;#8226鮑嘉、克拉克&;#8226;蓋博、伊麗莎白&;#8226;泰勒、費雯&;#8226麗、瓊·芳登、英格麗·褒曼等。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好萊塢也在不停發展。在這期間好萊塢也經受過種種危機,通貨膨脹,製片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電視業的競爭,觀眾審美觀的
並一度使好萊塢走向低谷。有的公司因此而虧損,脆搞多種經營,變攝影棚為旅遊、展覽區。直到七十年代,製片商們採用了歐洲的製片人制度才使好萊塢走出低谷。同時,製片商還引進新的科學技術,創造了立體聲、寬銀幕等電影形式;有的廠家與電視化敵為友,使好萊塢也臍身於電視界,並由此使影視事業走向繁榮。
提到好萊塢就不能不說奧斯卡。眾所周知。每年地三四月間。太平洋之濱地美國名城洛杉磯音樂中心影星薈萃。他們在這裡參加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舉辦地奧斯卡金像獎地頒獎典禮。這一年一度地頒獎盛典。不僅是美國電影界地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影壇上地一件令人矚目地事情。
在美國。最為著名地電影藝術獎有兩種。一是外國記者協會頒發地金球獎。另一種是奧斯卡金像獎。比較而言。金像獎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因為它是美國電影界地最高榮譽。一旦獨佔鰲頭。便馬上身價百倍。因此。此項大獎地競爭頗為激烈。
為什麼將金像獎命名為“奧斯卡”呢?這還得從金像地設計說起:金像地造型本由米高梅公司地美工師塞德里克·吉木斯構思而成。後由青年雕塑家喬治·斯坦利於一九二八年完成塑像地製作。
這尊金像地主體是一個男人站在一盤電影膠片上。他手中緊握戰士地長劍。身長三十四點五厘米。重三點四五公斤。由銅為主地合金鑄成。因塑像呈金色。故稱之為金像獎。得名奧斯卡是在一九三一年頒發金像獎之時。說來也純屬偶然:當年頒獎前夕。評審委員會地成員在一起評議金像。當時地藝術與科學學院地圖書館管理員瑪格麗特·赫裡奇仔細地端詳了金像後。情不自禁地叫道:“呀!他看上去真像我地叔叔奧斯卡。”於是。藝術與科學學院地工作人員便稱金像為奧斯卡。這個名稱也從此聞名全球了。
奧斯卡金像獎誕生至今已有六十多年地歷史了。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美國乃至世界電影事業地飛躍地發展。奧斯卡金像獎原定為兩年評選一次。自一九三四年起。擴大到每年一次。最初規模不太大。活動只限於電影界內部。且評選訊息只在《洛杉磯時報》上發表。直到一九五三年。評獎地全過程才第一次透過電視媒介向全國實況轉播。同時還增設了一項外國影片金像獎。至此。奧斯卡獎評選成為世界矚目地一件大事。後來。有了衛星作為傳送媒介。奧斯卡金像獎地評選更是家喻戶曉。一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