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部分(第2/4 頁)
來好像輕飄飄的,但是回憶起電影中的情節,想到袁曼一直是自己不斷加害自己……竟然又有了一種荒謬的輪迴感。
越想越覺得令人恐懼,這才是成導最喜歡的風格吧?
第360章 自我本我和超我
在蘇司自己的影評被人稱讚的時候,他卻拿著羅婷的影評,皺著眉,逐字逐句地閱讀。
關於成秋屏的影片是否是採用了系力學的概念的問題,是他首先提出的,畢竟他有一個朋友本身就是這一方面的研究者。而在和朋友討論之後,他得出了多重人格的結論。事實上,雖然有一些地方還不能很好地理清,但這應當是一個相對準確的答案才對。羅婷和他是在同一個場合進行詢問的,但是現在看來,或許女性天生會在這些細緻的地方更有天賦?還是說同為女性,羅婷更加理解成秋屏導演的想法和設計?
羅婷的這一篇影評,名字寫的是《“我”,三重皆是我》。在看見三這個數字的時候,蘇司心裡就咯噔一下。他想起之前他們在討論的時候,提到的一些細節,為什麼說是父母,但是隻有母親出現。為什麼母親永遠沒有把整張臉給露出來?
“感謝蘇司先生的提醒,關於《‘我’》這部影片或許並非神怪靈異片,而是對心理學概念的具現化這一點,是蘇司先生首先提出的。在這個基礎上,我有了一些猜想,且與諸位討論一二。”
“或許大家都發現了在《‘我’》中一些非常微妙的細節。整部影片的主要人物,總結起來只有三個。袁曼、第二個袁曼,還有媽媽。其他的人物,大多都是一閃而過,頂多是幾個座位主角袁曼同學,坐在她旁邊的人出鏡率高一些,但是他們的存在感依舊非常低。所以,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這三個人物之上。”
“從表面而言,幾乎所有人都可以發現,袁曼和第二袁曼的一些聯絡。她們有著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身材,當然也是同一個人扮演的。但是這樣刻意不做任何區分。即使是身為令人恐懼的核心的第二袁曼也沒有做一些特別的處理,除了之前的半透明效果之外和普通人沒有差別的樣子,以及從一開始,第二袁曼要取代袁曼的宣言。很明顯就是一種暗示。”
“第二袁曼和袁曼有著深刻的關聯,甚至於她是在袁曼宣稱自己不是袁曼之後,才成為了袁曼這個人。一種解釋是引入心理學之後,認為第二袁曼是袁曼的第二人格。這是副人格逐漸佔據主動,最後控制身體的一種具體描寫。所以除去最後一段,只有在袁曼和第二袁曼獨處的時候,她們才會處於同一個鏡頭中。”
這正是蘇司的判斷。畢竟,這樣“看見”對方,實則是在獨處的時候能夠更好地和內心的另一人格溝通的暗示,也不是非常隱晦。但是看上去。羅婷對這件事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並不是只有袁曼和第二袁曼獨處的時候兩個角色才會出現在同一個鏡頭中。而是在一組鏡頭中,有任何一個‘外人’在的情況下,她們就絕對不會同一時間出現。唯一的特例是媽媽的存在。”
“或許有人會認為。在最後一組鏡頭裡,袁曼、第二袁曼、媽媽不是同時都出現了嗎?這不足以支撐這個結論,但是事實上在電影中間有一個沒有直接表明的細節,已經否定了這一點。當袁曼和媽媽一起睡,第二天在桌子上發現第二袁曼的字跡的時候,媽媽是如何判斷的?”
蘇司在這個時候也被提醒想了起來那個時候的情節處理。
明明自己的女兒頭一天晚上適合自己睡在一起的,而之前媽媽已經檢查過房間並沒有發現桌子上的字跡。那麼,會讓媽媽直接認為是女兒寫下了這樣字跡的原因,只可能是當天晚上女兒出去過。不過是以起夜或者別的什麼為藉口,袁曼這個角色,在這一刻似乎有所行動的,那麼。關於袁曼和第二袁曼實際上是同體的,這一點就可以確定了。
但是,這也違背了之前總結出來的規律,不管身體是誰的,出門寫字的一定是第二袁曼。但是她此時可以說是和袁曼在一起的。那麼就不應該有另一個人在,但是媽媽在。所以,媽媽正是除了袁曼、第二袁曼之外的第三個關鍵人物。
就像蘇司在這電光火石之間所推論出來的一樣,羅婷的評論就從這個方向書寫了下去。
“……在之後最後一組鏡頭中,媽媽、袁曼、第二袁曼也同時出現了。這同樣印證了關於袁曼、第二袁曼和媽媽這三個角色的同等重要度。同時,這三個角色共處一個屋簷下,也有著奇妙的作為一體的暗示。”
“以個人的考慮而言,我認為《‘我’》這部影片,的確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