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挑刺之後才得到了最好的效果。看著這些人逐漸彙集起來。觀眾們的心情也隨之緊張起來。難道、難道這些人是要去給嵇康求情嗎?如果是這麼多人一起求情的話,說不定司馬昭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他們滿懷期待。
可是,求情的最後結果卻是……嵇康東市受刑。
所有人已經失去了反應的力量。他們的心情已經徹底被操縱了。先是一開始被平和的氣氛打動,體會到那隱居的心境,然後是為嵇康入獄而緊張。因其他人敬佩嵇康竟陪他坐牢而欣慰,緣鍾會的一句攛掇而憤怒。由太學生們的求情而希望,因最後的希望落空而痛苦。
這一刻,他們將自己的心情牽繫到了嵇康身上,他的命運就是他們心中的情緒指引。
太學生們無力,只能在東市送嵇康最後一程。
這一刻,和緩的節奏早已變化成了激烈的旋律。嵇康端坐在刑場上,還帶著自己的琴。君子六藝,琴為心聲。
那個君子在刑場上環視四周,每一雙眼睛投射出的視線都落在他的身上,是希冀,是無奈,是痛苦,這群人迫切地希望他能夠活下來,因為他們敬重他。他知道太學生們去為自己求情了,在司馬氏權勢滔天的時候,這一群儒生滿懷期望地去為自己求情,只為自己能夠教授他們一支琴曲。真是為了曲曲一支琴曲嗎?
他什麼都明白的。只是可惜了。
即使是此刻,他也沒有展現出半點悲痛的情緒。那平和的表情,或許會讓希望借殺死他來堵住天下人的口,讓文人們失去自己的氣節的人失望吧。可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能怎麼辦呢?和他相處幾十年的人都說從未見過他喜慍之色,多年養氣的功夫,到底是有的。他是文人,是雅士。縱使遠離朝堂,縱使放浪形骸,本質不改。面臨死亡又能如何呢?生死之事,他早已看淡。
他收回了自己的目光。
他將琴放好。
他將手指壓在了琴絃上。
那琴一聲低吟,依舊是絕妙的音色,是那被人稱讚為餘音可繞樑三日的天籟。然而這一聲,卻分明讓所有人都覺得心頭一沉。這是《廣陵散》第二次在電影中響起,比起第一次而言,這一次演奏,大約也是嵇康生命中最後一次演奏了。
琴是君子之器,琴音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琴聲就是心聲。
而那紛雜的感情,未曾在嵇康的臉上和舉動透露出來的情感,就在此刻,從這一曲《廣陵散》中透露。
他幼有才名,年少得志,卻偏偏生在這混亂的時代。中原十室九空,疫病與死亡充斥了生命。
他曾見過太多人死去,身邊的親人,曾經的友人,或者不相干者。聽慣了的是喪歌,見慣了的是招魂幡。
他未嘗沒有雄心壯志,然而死亡的陰影隨時都籠罩在頭頂,他只能選擇明哲保身,於是隱居山林。
他心中太清醒,所以無法忍受竊據主位的司馬氏,以至於有所齟齬。
他以才傲世,於是招致妒忌,如鍾會之流,不就是因為一次不快而推了他一把嗎?
他也有摯友,竹林七賢的大名,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他終是有遺憾。未曾報國,未曾與妻子白頭,未曾見孩兒長立,未曾報這一群為自己奔走的人。
然而,然而……
他彈著《廣陵散》,《廣陵散》歌頌著聶政為家國大義捨生刺韓王的壯舉。想那白虹貫日,該是如何的情景?他終究是沒有聶政的勇武,只能以此曲發洩自己心中的憂憤。
一曲,終。
他人生的盡頭就要到來了。有人在刑場旁嚎啕大哭,絲毫不顧本該被刻入骨子裡的風度。然而此刻沒有人會理會禮數,他們看著嵇康,彷彿在等待什麼,在期望什麼。
再度環視全場一週,嵇康緩緩開口,朗聲說:“袁孝尼曾經希望學習這首曲子,可惜我那時不願教他。”
他似乎露出了一個細小的笑容,嘴角輕輕上鉤,卻分明不是喜悅,“而今……而今……《廣陵散》……自此之後,絕矣!‘
話盡,卻見嵇康將琴猛地抬起又摔下,那被無數人渴盼的一代名琴就這樣被摔毀。
哭嚎聲陡然變大,螢幕陡然一黑,沒人看見嵇康真正的死亡,故事就在此刻戛然而止,然而那悲涼哀婉的《梁父吟》再度響起。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